后里馬場建於民國26年,是日據時代總督府的產馬牧場。早期馬有軍事上的用途,所以光復之後馬場曾經軍管,後來部隊機械化之後也曾經隸屬於農委會,直到民國86年改由后里鄉公所代管。這幾年因為臺中縣政府的觀光政策主推「兩馬文化」,曾經被大力地推廣,但看起來馬場除了多角化經營之外,似乎沒有因為這樣的觀光政策而像「鐵馬文化」般風行,可能與馬場進門就要100元門票,騎馬3、40分鐘還需要幾百塊錢,無法與鐵馬的廉價相比擬。

來后里馬場不是為了騎馬,純粹是抱持欣賞角度。走三豐路過了后豐大橋,原來右邊是一大片台糖的甘蔗園,寬廣地連結盡頭的矮山,因為中區科學園區興建已經被鐵皮圍籬圈起來,裡頭重型機具正在整地,把原本沃野平疇之感消滅殆盡了。有時候真覺得這樣的生活真得使國民受惠了嗎?還是我們積極邁向工業化同時,也失去措手可得的休閒生活與景致,將來是不是要花更多代價,旅行到更遠來享受原本就在生活裡的感覺呢?

過橋沒多遠,在台糖加油站右轉進入馬場前的道路。中科的工程已經蔓延到這裡,整個左手邊壟罩在藍綠色的鐵皮裡,偶爾可以撇見另一端那熟悉的遼闊感覺,考慮要不要停下來拍照,否則下一回再來,恐怕再也追不回這樣的景致。只是機具早已將草原推理得光禿禿了,拍起來好看嗎?

今天遊人不多,停車場空蕩蕩的,人們似乎都只在圍牆外的鐵馬道。進門的時候售票小姐還在售票亭後方工作,看來真的是閒得發慌。

小時候來過這裡校外教學,進門左手邊就有馬廄,記得當時圈著白色駿美的阿拉伯馬,是沙烏地阿拉伯送給蔣中正先生的禮物。只是蔣先生在台北紛紛擾擾的氣氛中,知不知道后里的駿馬也不見了,代之是大喇喇的告示牌。

這是疾病管制局委託后里馬場代管的馬匹,目的是為了「血清實驗」。過去我知道治療毒蛇咬傷的血清,是將蛇毒注射進馬匹體內,當馬產生抗體之後,再抽取馬血製成血清。但哪只是教科書裡寫的,實務遠在天邊,而現在這些馬就在眼前。這些馬顯然都很不健康,腹部注射的地方傷口明顯、毛皮亦不整齊。對動物,尤其有毛的動物最起碼的健康辨識就是皮毛,只要皮毛不是光潔、閃亮,那八九不離十這動物就是有問題。

這欄的馬最多,但顯得有點神經質,大概一段時間就要被五花大綁地抽血,他們對人有恐懼而且有點神經質。

往裡頭走,圈養的是后里馬場所有的馬了。因為不必背負艱鉅的任務,這裡的馬看起來健康多了。他們只需要吃飽後,拖拖馬車或載著遊客都圈子就行了,比較像傳統裡馬的任務。不過眼尖的人會發覺,后里的馬體型較小,而且不太像「馬」;似乎外頭疾管局的高頭大馬雄壯威武,粗壯的腳像是比較「有力」,會跑、會跳、會拉車的工作馬。后里的馬體形有點怪,身體特別大、頭特別小,身形也嬌小許多,是因為沒有引進外頭的基因而弱化嗎?還是品種不同?我不是「伯樂」,無法做專業、客觀的判斷。只是后里的馬顯然活潑多了,在陽光下偶而還會追逐、揚塵作短暫的奔馳。



裡頭的跑馬場有教練教著遊客騎馬,另外幾匹馬就被拴在馬棚裡「待價而沽」。我對騎馬沒有興趣,倒是工具間裡的韁繩、馬鞍能吸引我。





其實來后里馬場看馬只是賣點之一,在這個季節馬場裡的老樹、陽光都值得欣賞。如果這裡多一點露天咖啡座,再引進一攤好咖啡...門口的門票可以抵用飲料,我想門外騎腳踏車的遊客會不會就被吸引進來了?反倒是不需要增添太多機械式的遊樂設施,吵雜的聲音很難吸引平日有空有閒的人,只是徒然驚嚇膽小、神經質的馬匹而已。















繞了一圈,蠻後悔忘了數位相本,必須以較低解析度來攝影。回到門口,管理員站在馬廄前面開柵欄準備招呼馬兒晚餐了。閘門一開,馬兒大概都餓昏了,不必管理員驅趕就成群地奔進馬廄裡。









每一次到后里馬場,不管是承辦活動、閒晃、溜小孩...無論是場景的美、馬的駿都很能吸引我。這次卻有種窘異的心情,不知道是不是經營方向的專業不同?整體外在環境的轉變?還是看了為人類而付出健康的馬?覺得沒有輕鬆、愉悅的感覺。就好像馬廄旁的馬頭雕像,這馬似乎帶一點點憂傷,憂著馬場在中科園區的夾擊下能殘喘多久?即使保留下來,往日俯瞰偌大草場的意氣風發大概很難再復見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avidw6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