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輕繪建築 (36)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林百貨位於台南公園路歷史建築群中,沿著孔廟與台灣文學館中間夾著的馬路往西走,繁華的街頭很容易就可以望見棕色的建築物。

林百貨是台灣歷史第二悠久的百貨公司,同時...第一名早已經關閉拆除,因次也可以說是最歷史悠久的百貨公司。
林百貨由山口縣日本商人林芳一於1932年建立;1945年戰後由台鹽接管;1998年訂為台南市定古蹟,由市政府接管整修;2013年整修完成,並招商經營。

林百貨建築外觀以洗石子與面磚為材;內部則裝設了電梯,在當時極為罕見,尤其指針式之樓層指示時至今日反而成為珍寶。不過細看,原有的指針已經被改為現代化形式,只是保有復古的指針而已,目前電梯僅供遊客由一樓搭乘至五樓。
建築物五層樓,當時被暱稱為「五棧厝,頂樓還設有末廣社神社。只是只剩石燈籠與基座。頂樓除了神社外,還有八角樓,用途不明且並未開放,僅僅可以遠觀。在頂樓樓板上分布幾處水泥柱頭,中間有一支彎曲鐵條,鐵條尾部有球狀物...據解說,應該是林百貨早期算台南相當高的建築物,因此也肩負防空任務,而這鐵條就是機槍座。

我們早在百貨公司開門營業前一個小時就前來,門前矗立著說明:因建築物之公共安全限制,僅開放400人同時入內參觀。為了避免開門時人潮擁擠,我們花了半小時在附近旋了一周,半小時前就依著指示排隊,果然不一會兒排隊等待進場的人就擠滿騎樓。
店員隔著窗,在裡面滿條斯理的準備,直到時間到...才慢慢捲起鐵門。

 

一進門,看電梯...在各樓層閒晃,目的卻不是商品,而是建築物本身,還有並保留下來一窗一窗的台南市街景。我想,這些才是林百貨最珍貴的寶藏。

 

 

davidw6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自從新的頂街派出所在車站廣場另一端挨著五督大飯店落成後,豐原火車站旁原本漆著耀眼「警察紅的頂街派出所就一直被閒置,那一段時間似乎房舍破敗得更快且更嚴重。

紅色的頂街派出所1930年建成以來,一直屹立在火車站的左側,歡迎來訪的遊客與遠遊歸來的子弟。對身為豐原人的我,在心裡...他除了提供治安的保證,更擁有不可抹滅的心理地位。

搬遷之前,頂街派出所仍是豐原市區重要的治安中心,停滿了警用汽機車於周邊,警察來來往往。別說入內參觀,恐怕連站到人行道環著建築物拍照都會引來關切吧。畢竟警察機關關係人犯、槍械...是如此敏感。

修建之前,頂街派出所曾經短暫地開放過一段時間,但是斷斷續續,必須碰運氣。社區團體開放原汁原味的頂街派出所...至少對我而言,那樣的頂街派出所是「原來的模樣...。值班台、羈押人犯的偵訊室...但那段時間頂街派出所除了門窗殘缺外,二樓並不對外開放,實在難以滿足我對歷史建築的熱愛之情。

頂街派出所被圍進工程圍籬裡整修一段時間,一夕之間由原本的磚紅色恢復成日據時代的原有的土黃色,隨著工程進度...門窗也都恢復原來木質顏色。只是始終圍在工程圍籬之中...每次經過的時候,我都會都看兩眼,觀察工程圍籬是否有漏洞,哪天我可以溜進去「先睹為快。


前幾天,發現工程圍籬已經撤走,門也經常開啟。興許,開放參觀了,我知道頂街派出所裡應該就跟所有的古蹟一樣,空蕩蕩的建築空間裡,等待文化單位塞進與建物本身看似相依卻又彼此獨立的展覽。儘管如此,我還是在每次經過時都會提醒自己,該抽個空過來看看。
那天,與琦琦在正午來到火車站,她去等車,而我則將車停進停車場,提著相機越過廣場。果然,頂街派出所內部已經整修得煥然一新,而非之前的原汁原味的痕跡。拿著相機正猶豫...展覽究竟開不開放拍照。一旁看似臺中市文化資產處的承辦小姐就與志工們討論,是不是該立個告示...尊重智慧財產權,禁止拍照。在我之前,已經有位老先生與另一位貌似記者的中年先生端著相機在裡面不客氣地拍,小姐可能誤以為我也是記者,於是衝著我說...因為今天開幕記者會,所以例外。聽到這番話,雖不至於喜出望外...但,真是幸運,心情不由得都暢快起來。

我先沿著建築物繞了一圈,除原本洗了土黃色石子的立面外,建築物背牆也都漆上了土黃,新得有點難以融入,恐怕豐原人還得一段時間才能適應。房子旁邊的停車位被「非本所車輛請勿進入的斑駁拒馬守護著,我想...拒馬上猶寫著頂街派出所製...如果對街的員警沒來取回去,這應該也納入歷史文物吧!


圓窗、六角窗、天窗...低矮的樓梯扶手與扶手的洗石子面...濃濃的日治時代風貌。最值得關注的應該就數這塊竣工棟札吧。棟札,有如建築物的身分證,在建築物上樑時放置在屋內高處的牌子,上面有工程名稱與上樑時間、業主、設計者等與建築相關的資訊。如此充滿濃濃東洋味的文物,應該是藏身在建築物之中,因此沒在過去反日的歲月裡遭到毀壞,而能於今日重見天日。




配合開幕,一樓大廳除了值班台外,還布置著「頂街風云-歷史影像文物展」,警鑼、羈押人犯的戒具、手搖的警報器...等等。二樓則是布置葫蘆墩的老照片。
但較吸引我的還是建築本體,以及窗外伴隨著建築物依時遞移的景色,我不斷地在各個窗景中尋找能代表頂街派出所與豐原關係的搭配組合...可惜的是,一時之間沒能發現滿意的角度。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頂街派出所

davidw6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之前造訪萬金聖母聖殿意外得知高雄這全台第一座教堂的高雄玫瑰教堂,而且除了歷史意義之外,玫瑰教堂也是一座美麗的宗教建築,只是一直沒有機會拜訪。11月底,琦琦要隨老師到南部地理考察,我也規劃與她造訪同一座城市,當然...地理老師帶領他們地毯式的參訪,我們則另外規劃輕鬆的漫遊行程,這也意外地與玫瑰教堂結下緣分。

1859年12月,天主教道明會的郭德剛神父買下玫瑰教堂現址的沙灘地,以茅草蓋了簡陋的佈教所;1860年改建土角教堂;1863年另以紅磚、咕咾石新建正式教堂,並命名為「玫瑰聖母堂」。1931年重建成今日所見的哥德式教堂,並於1997年大幅修建。

而我們與玫瑰教堂相遇是在11月底那個充滿陽光的下午,只可惜陽光被大樓遮擋。不過,儘管如此,建築物依舊讓我驚艷。先由對街拍攝因為聖誕節而布置得熱鬧非凡的教堂,再過街來親近她。走進教堂,立刻被玫瑰裝飾的彩繪玻璃所深深吸引,忍不住拿起相機就拍,但一下子就有教堂人員過來制止。原來,我繞了教堂一圈後由側門進入,沒注意到正門貼著「禁止攝影」。














後來,又利用寒假到高雄,就住在苓雅區的飯店,徒步到真愛碼頭,必須天天經過教堂門口,還是忍不住進來感受那莊嚴的氣氛。那段時間,湊巧遇上高雄燈會揭幕,教堂也以彩色燈光裝飾,我看來...活脫就是燈會最精緻的大型花燈。



davidw6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

沒刻意做功課,純粹以一窺究竟的想法來到虎尾。一由公安路左轉林森路,立刻被高聳的塔樓吸引,心中原本還懷著唯恐在布袋戲博物館失望的心情豁然開朗,再如何...見到合同聽就不虛此行。後來,在布袋戲博物館享盡閉門羹之後,更是在合同廳裡找到慰藉。

合同廳就在布袋戲博物館對面,逛過大街,幸好合同廳並未如博物館一樣補休假,大門敞開迎接著我。在台南合同廳,塔樓大門是派出所的值班台,威武嚴肅,不想也知必然門禁森嚴。而虎尾合同廳由外牆上的帆布廣告就知道...他早已化身虎尾鎮重要的展演空間。既然公開,當然要伺機恣意地發掘其中的美麗與神祕。

從塔樓的大門進入,右手邊擺滿腳踏車,是虎尾鎮免費腳踏車借用的辦公室,角落擺了幾張辦公桌,用屏風擋著。塔樓右邊是另一個展覽空間,正展著地方特產。顧攤的媽媽見到我立刻熱心地打招呼,看來外面雖然熱鬧,裡面卻除了三位職員之外別無他人。她介紹展覽、講解虎尾鎮,也指著海報邀請我過幾天來參加虎尾玉米節。

我不斷地尋找樓梯,心底也做好隨時遇見「遊客止步」的準備。在塔樓正下方有個小門森鎖,我一直以為那裏鎖著一道小梯可以直達塔樓屋頂。只好順著樓梯上二樓,二樓是另一層展覽空間,看得出右手邊展覽書法作品,不過此時並不開放,僅能由玻璃透明處窺看得知。左手邊房間空蕩蕩,擺幾張會議桌椅,牆上鑲著一只厚重的保險箱,鐵鏽已經染黑箱面,看起來更顯厚重。房間一角,白色欄杆圍著地板上的透空圓洞,原來合同廳曾經進駐過消防隊,當火警警報拉響,消防隊員們應該就由這裏迅速滑至一樓著裝以出發執行勤務。不過,最扣動我心弦的是...竟然玄關還有樓梯通往頂層,沒有阻擋的指示牌,也沒有虎視眈眈的工作人員...既然沒有不得進入的表示,那就「歡迎光臨」。



樓梯的迴旋隨著建築物變窄,磨石子扶手沒有因為是通往頂樓非開放空間而以較便宜的建材代替,依舊嚴謹地做出弧形,並細心地打磨光滑。
終於,進入有四面木頭窗框大窗戶的瞭望塔樓頂端,虎尾合同廳在當時號稱虎尾三座最高建築物之一,即使在今天高樓林立的虎尾鎮,她依然享有優越的視野。擁擠的林森路在塔樓窗眼中彎曲蜿蜒扭出優美的線條,由上而下俯瞰拉出距離,擁擠的虎尾街頭忽然被距離拉出美感,尤其是獨特的角度。
塔樓通往陽台有扇木頭門,用鐵栓拴上,拉開的時候ㄍㄧㄍㄧ乖乖作響,我擔心樓下的職員聽見會衝上來干涉,小心翼翼地拉開,但那聲音既親切卻又響亮地在我心頭迴盪。開了門,門外的欄杆僅僅最上緣以水泥欄杆圍住,下方則以木條方格架構。令人腳底發麻,卻又不願意輕易放棄,我拿著相機靠緊窗戶,堅持繞完塔樓一圈。





















1939年 落成;為消防隊與派出所合署辦公之廳舍。
1945年 國府來台後仍為消防隊與派出所之辦公處所;但二樓為中山堂,是重要之集會場所。
1976年 改為軍公教福利中心。
2001年 雲林縣政府指定為縣定古蹟。

davidw6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2) 人氣()

與虎尾鎮結緣應該八、九年有了吧,在暑假炎熱的下午造訪,地主雖然盛情地在辦完正事後帶著一車人在虎尾「逛街」,但我們都不是愛 shopping 的人。因為地主與虎尾糖廠素有淵源,所以去了當時尚未改建,還有一半淹沒於荒煙蔓草間的虎尾糖廠;在虎尾街上吃令人意猶未盡的米糕與苦瓜排骨湯,尤其排骨已經被精燉,輕輕施壓就可以咀嚼下嚥,肉與骨頭都美味卻絲毫也不浪費。吃完抹乾淨嘴角回到街頭,遠遠就見到古色古香的虎尾布袋戲博物館雄踞街頭的端景。無奈一票人都對建築沒興趣,只好暗暗許下「我將再來」的願望後離去。

念念不忘的美味米糕、古建築,與朋友閒聊總會開玩笑地說要為了美食再度叼擾,可惜一晃九年。

那天,教育部湊巧在斗六辦理主管業務的說明會,一則想要了解原委,另則也因為多年未償的夙願,不計較路途遙遠地報名參加。會議一結束,也顧不得斗六碩大的便當攜帶不方便,立刻驅車穿過斗南鎮趕赴虎尾。
當年朋友在電話那端「即時導航」,實在沒多動腦筋去辨認虎尾鎮的街墎方位,只記得博物館坐落熱鬧的市場街道。這回,發覺虎尾人應該相當自豪自己所擁有的文化,鎮外就可以沿著碩大的指標清楚「虎尾糖廠」、「虎尾布袋戲博物館」的方位,最後雖然還是在附近小繞一會兒,但基本上時間多花在尋找適當、安全的停車位,實際找路並不需要花費太多功夫。

我彎進虎尾街上小迷了一段路,知道布袋博物館就在幾百公尺範圍內,但不寬的街頭上人們熙來攘往,隨興地穿梭,邊找路邊開車,多轉幾次彎就失去方向。幸而導航APP一下就引我回正途,而且在驚異之中與布袋戲博物館重逢,更讓我訝異的布袋戲博物館對面矗立著虎尾合同廳,與台南合同廳一樣有著高聳的瞭望台,據說這是台灣三座僅存的合同廳舍之一。
沿著街區尋找停車位,經驗告訴我:合同廳與博物館之間的大馬路絕無機會,因為這一段路除了歷史建物之外,還夾雜的郵局與銀行,想能夠安心地欣賞建築物可千萬別冒險。於是我往右邊的小路鑽去,就在布袋戲博物館後方發現一片停車廣場,姑且一試地往裡面開去,發覺不只是停車格已經都被佔據,連停車區與停車區間的通道都被聰明的民眾自動停出另一排。坐落鬧區的停車場一位難求不難理解,但自由入場的管理方式足見虎尾鎮人性化的一面,這麼具規模的停車空間若式地處於台中市,早就被柵欄圈起來計時收費。當然,外來客想要停車需要一點運氣,我最後還是在場外的路邊找到車位,然後步行到布袋戲博物館正面。

我繞圈的時候偶有瞥見一位先生將布袋戲博物館的黑色鐵門拉上,繞到正面,發現門上貼著一張粉紅色公告...今天本來是布袋戲博物館正常的開放日,但卻因為年關剛過,配合春節開放的布袋戲博物館此時正處於節後補休假期間...又是好大一碗「閉門羹」啊!看來又必須有一個浪漫的願望。





布袋戲博物館,原為虎尾郡役所,建於1931年(昭和6年),相當於現今鎮公所與警察局之合體;
1950年改為虎尾警察分局,故也有「舊虎尾分局」之稱。
2006年修復。
2007年以雲林布袋戲館方式開放。

 

 

davidw6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0) 人氣()

剛從府前街停車場上來,沿著人行道,忽然在一排教室間發現這幢古色古香的「禮堂」。小學校園裡這樣的建築必然是活動中心或禮堂,但建築語彙讓我眼睛為之一亮...雖然沒做過功課,但憑直覺這一定也是古蹟之一。

小學是台南市忠義國小,幸運的學校坐落在大批文化古蹟之間,隔街有台南州廳化身為國立台灣文學館那般重要的文化據點;一牆之隔緊挨著全台首學之台南孔廟;校園裡竟然還有武德殿來權充禮堂。時值寒假,可惜沒有機會一窺室內空間。




davidw6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0) 人氣()

要不是建築物高聳的瞭望台,我們鐵定忽略掉這棟併有昭和5年(1930年)建成「御大典紀念塔」的台南合同廳。據說正中間的高塔是為了紀念昭和天皇登機而建,後來作為消防瞭望之用。在早期通訊工具不發達的年代,需要以瞭望的方式來發現火災發生而達到即時監控防制的目的,功能大約與山上林務局的瞭望台相似,只是在通訊發達、高樓林立之後,高塔也漸漸剩下象徵與觀光的意義了。

兩旁的廳舍於1938年建成,全棟建築稱為「台南合同廳」,合同的意思就是合署辦公,以現代的語彙來解釋,應該就是政府機關的綜合大樓吧!另外,此建築於1998年已被台南市政政府指定為古蹟。
我們走過馬路近距離參觀,發覺大概因為使用中的建築物又被列為古蹟,許多使用損壞的修繕不能恣意而為,與對街台灣文學館得完美行想頗有落差。那天,古蹟消防隊前邊還擺了一部 TOYOTA 的敞篷古董消防車,車上披滿彩帶作為防火宣傳。





davidw6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1) 人氣()

尋訪草祭之前,原以為赤崁樓一帶已經是台南的特色景點,等在草祭附近找尋停車位,才發現圍繞著孔廟,這裡更是別具特色,台灣文學館、消防隊、警察署...群聚的歷史建築標誌著這裡曾經是台南的政經中心,也許白天來,揹著相機散步就可以朝聖個兩三天。

其實,第一幢讓我下定決心要來的是台南州廳,與台中州廳類似的建築,夜裡也以霓虹燈裝飾,雖然我認為面對如此優雅的歷史建物,只應該以簡單的投射燈來裝飾,霓虹燈只會眼花撩亂,同時霓虹燈在天亮之後糾纏攀爬的電線、燈管實在叫人不敢恭維。
第二天是星期一,來台灣文學館吃了一大碗閉門羹,除了車寄右側的警衛室有人,其餘大門深鎖僅能就外圍參觀。不過這樣也好,留一點遺憾,作為下回再來的動力。

台灣文學館原為台南州廳:
1916年 建築落成,為台南州廳。
1945年 因二戰空襲而毀損。
1949年 空供部(當時之空軍後勤司令部)進駐,稍加整修。
1969年 由空軍移交給台南市政府。台南市政府遷入辦公。
1998年 台南市政府遷址,建築交由文建會委託成功大學進行修復。
2003年 「國家台灣文學館」於此成立。

國立台灣文學館舊建築新生命

舊建築的維護修復增改建之探討以台南州廳為例





davidw6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4) 人氣()

傍晚騎腳踏車運動,習慣從田間小路穿到三角路,再經過中興路到高速公路旁,就可以愉快地接上潭雅神腳踏車道,一路順暢直奔都會公園再回來。而每次經過中興路,都會被這棟黑色的菸樓吸引住,一條僅一部車可以通行的道路,一看就知道路的盡頭是地主家,總是躊躇...怕被當賊、怕狗、怕面對主人盤問時掰不出他滿意的答案。

那天才發現呂家的頂瓦厝就要從這裡進去,黑色的菸樓其實是三合院的東廂房,逛完頂瓦厝還捨不得走,偷偷在田間拍它。我不確定它是不是真的是菸樓,但屋頂上頂高的氣窗應該八九不離十,尤其這附近有菸廠,年輕的時候還見田裡種過煙葉。騎車、拍照,旁邊拿著鋤頭整地的老伯不住地斜睨,幸好皮皮地繼續按快門,他也沒多說什麼。這房子,我最喜歡它幾乎將牆面都給了窗戶,如果能作為工作室,在裡面創作一定非常愜意。







davidw6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2) 人氣()

我僅僅熟知神岡呂氏宅邸裡的筱雲山莊,後來才經由同事得知曉雲山莊為呂氏三房所有;現今筱雲山莊屋後大豐路邊尚有呂氏大房之古厝;最近才又得知呂氏家族在附近尚有二房之「頂瓦厝」,即稱之「第二公廳」。從三角路過來,可以在巨邦公司對面找到小路,但必須穿越私設巷道,且主人綁了狗守著,通過?對我而言有點困難。若是走中興路,從豐原過來看見田中間黑色的菸樓,順著小路到底,也可以抵達。

頂瓦厝之聯外道路僅僅寬一公尺,所以必須安步當車,或者跟我一樣踩著腳踏車。頂瓦厝於921震災受損嚴重,由文建會全額補助重修。93年,台中縣政府指定為縣定古蹟。當時即有人抨擊,政府花費三千萬整修歷史建物,卻因四面為私有地包圍,未能有聯外道路。其實,這四周的私有地應該分屬呂氏宗親或其佃農所有吧!當年興建宅第,一公尺寬的道路已足夠人、轎子經過,何必浪費土地。如果,周圍私設道路所有者能夠讓參觀者自由出入,我想...走幾步田野道路,更可以感受當年呂氏家族的生活方式吧。

來頂瓦厝參觀,必須先習慣守著老宅的老狗,一踏進廣場,狗兒們由四面八方邊吠邊圍攏過來。要不是有腳踏車可以為阻隔;要不是主人出聲喝止,我肯定在阡陌之間上演人狗追逐的戲碼。這狗盡忠職守,當我進入廣場,先來貼身狂吠;主人喝止後,我得以自由在廣場參觀;一想往屋子裡走,趴在大門的狗群又群起狂吠,又需要主人第二度喝止才得以入內。有趣的是,當我由屋內走出來,這狗慵懶地趴在地板上,懶都懶得理我,看來我身上已經有他熟悉地味道了。

頂瓦厝之格局與社口大夫第極為相仿,均為二進,只是頂瓦厝後方即為田野,不似社口大夫第後方尚有後花園。由於頂瓦厝曾經長期無人居住維護,修整時應有不少無法修復僅能抽換之建材,「工」就沒有社口大夫第細緻。但我想原始模樣一定不只如此,很多建築語彙無法考據,當然就落得從簡或依現狀修復了。














davidw6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2) 人氣()


台中市三民路是出了名的婚紗街,但這裡除了光鮮亮麗的櫥窗,鑽進小巷子,其實也有很多有味道的老建築,甚至現代化的商店有時也是老宅整修門面而成,如果能走到側面,就能發現「不重要」的角度露餡了。

傍晚,天來很亮,遊走在三民路上,每次都想停車在天主堂前素描,但三民路的車子何其多,想到停車開窗吸廢氣,總讓我鼓不起勇氣。猶豫當口,不小心瞥見右手邊巷子裡有棟「不一樣」的房子,雖置身巷弄之中,卻有石欄杆,從三民路看進去看不清楚,直覺告訴我:那房子很漂亮。綠燈亮了,我又轉中正路,再轉興中街,將車子開近剛剛估量的小巷子,剛剛好夠一部車子經過。在巷子即將結束處,果然是棟日治時期的建築,有點頹圮,深處鬧區之中說不定很快就會被拆除。於是停車...在擁擠的三民路上。

老房子雖沒有雕樑畫棟,但門口的洗石子一看就知道是早期手工細膩的師傅作品,現代的洗石子作工粗糙,尤其公家機關的活兒經常歪七扭八,若是發現線拉得筆直,泥塑精美,鐵定是早期的好東西。屋頂採斗拱結構,基本上整體為中西合璧,基礎採日式,屋頂則為中國式木構建築。門斗深,現代的房子八吋就嫌太厚了,他至少有一尺以上,所以門外露出厚實的門斗上還雕了簡單的幾何圖形。窗戶造型刻意拉高,在每扇窗戶上方有木製裝飾,木刻線條精細、有稜有角。
房子位居小巷,能夠拍照的角度不多,由其周圍停滿了機車與汽車。我試圖揣摩屋子的規模,可都市寸土寸金,建築物緊挨著建,能留下房子已經萬幸,周圍並未有小巷子可以窺探。不過,很清楚這是大戶人家,姓王。站在巷子對面,對稱的建物在大廳外走廊上已經破損個大洞,左右兩邊則有不同境遇,左邊還有人住,每扇窗依窗型裝上不鏽鋼鐵窗,微開的窗戶有燈,有人正在看電視;右邊,大門深鎖,一樣有鐵窗,但是銹跡斑斑有年歲的。

在這裡遇見了一位小妹妹,我才剛站到建築物對面拍攝,他湊巧地拿小相機也在拍。問我:知道這以前是什麼建築物嗎?我搖搖頭說:「我也是剛剛在三民路上看見才進來。」他說,經過這裡兩次,上回來忘記帶相機,這次總算記得。各拍各的照片,要走之前他還熱情地說:「大哥!我先走了。」大哥?好像最近認了好多弟妹,牛仔褲店的小妹也叫我「大哥」,真的...我已經漲得像大哥了嗎?

臨走前,拍下門牌號碼,因為那應該可以作為上網搜尋的線索...如果這個建築物夠出名。回家後,終於發現他已經被台中市政府列為「歷史建築」。只...是不是家族對是否保存鬧區黃金地段的老宅意見不一?還是市政府未編列預算協助維修?建築物已經開始顯露傾圮的頹相。若不快進行維修,我想...過一陣子,就會發現怪手又來拆子了。


















davidw6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8) 人氣()

神岡大夫第與摘星山莊、筱雲山莊並稱為豐原地區之三大古宅,文建會曾經以專書介紹此三大名宅,網路上相關資料亦很豐富。我不敢想要憑幾張照片就介紹大夫第,只是據說沒關係還進不了大夫第門廳。三大名宅,這幾年都曾有機會參觀,發現大夫第大概是保存最完整、狀況最好的。有機會侵門踏戶,而且沒有閒雜人干擾,雖照片已經存在硬碟角落將近年,沒整理就直接收藏起來,似乎太對不起自己。

其實,歷史考究非我長項;建築語彙也非我所隨意舞弄;觀察光影,發覺細微的美感而才是最大的樂趣。這一天,神岡的天空灰撲撲...那就拍下灰撲撲的大夫第。


























davidw6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2) 人氣()

橋名是「嘉豐橋」,由名稱就知道與現為薩恩餐廳的嘉豐紡織廠有相當的連帶關係。而橋因為造型奇特的燈座吸引我,橋頭四角分別設置路燈,雖然燈泡、燈罩已不知去向,但洗石子材質、造型風格強烈的燈桿令人不由得注目。



davidw6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4) 人氣()

「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早於清領台中就設府,與台北、台南府同隸「台灣省」;日治時期則改為台中、台北、台南三縣,1920年台灣行政區域改制,台中設「州」,下轄今日之台中縣、台中市、彰化縣、南投縣。1945年日本人離開之後,臺中州改設「台中縣」,轄區大致與台中州相同,縣政府設於今日彰化縣員林鎮之員林國小;直至1950年帶位推動地方自治,台中市升格為省轄市、台中縣、彰化縣、南投縣則分治,且地方首長由官派改為民選。2010年的今天,台中縣、台中市又即將於12月25日合併,「台中縣」這行政區域名稱即將走入歷史...此間分分合合,府、州、市、縣之演替,會不會有一天又重返「台中州」之局面?

而今日的台中市政府就是當年的「臺中州廳」,興建於1912年(大正元年),1934年(昭和13年)完工,成為今日所見之規模。建築以街角配置,大門設於市府路與民權路口,與市役所隔市府路相望。

這天,因為造訪市役所而順訪。市政府以燈光來裝飾建築,在夜空裡顯得富麗堂皇,與建物本身的徽飾相襯倒有點濃妝艷抹的感覺,不過透過燈光也才能在黑夜之中清晰地探得一部份細節。門口放了可愛的老虎燈籠,讓深似海的衙門添得幾許平易近人。晚間八、九點,市府裡面似乎還有辛勤的公務員尚未下班,但大門虛掩,兩位員警在外面駐守,不問也知道「下班時間不開放」。

燈光似乎在正門營造歡樂、溫暖,在有些邊門、角落卻營造詭譎的氣氛,若是放在繪本上,似乎鬼影幢幢、惡魔即將現身。我試繞著建築物走一圈,相信這區塊應該有路可讓我沿途欣賞市政府建築的背面。但走到後方,燈光消失,而且巨型鋼構停車場就緊挨著主體建築興建,兩旁不是想像中的雄偉建築,反而出現小小古老的辦公廳舍,想是當年為了擴充而簡約增設。小巷最後剩下昏暗的路燈,盡頭似乎辦公廳舍與員工宿舍交雜,且進入死巷,想必市政府與稅捐處之間必然沒有間隙可供穿行,若是繞道市議會就太大圈,而且也看不見建築本體了。








就像參觀市役所一樣,心裡默默規劃一日白天的探查計畫...,更多的建築細節及內部配置才能一窺堂奧。臨離開,繞走道與稅捐處相接一側,邊門被白色牆壁取代,心裡狐疑?難道是有風水考量?在這邊,也發現一排腳踏車停放架...驚覺,這號稱有「兩馬文化」地方特色的台中縣都尚未設置的設施...心裡恍然大悟,這也難怪年底的縣市合併被媒體披露「台中市主導」...台中縣即將被消滅。

davidw6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4) 人氣()

臺中市役所...簡單地說,他是日治時代的台中市政府,位於現今民權路與市府路口,與台中市政府隔街相望。市役所建於1911年,即將在明年滿百年。初起,日治時代原為台中廳公共埤圳聯合會事務所,後來1920年台中市成立成為台中市役所,台中市長金子惠教即於此處辦公。戰後,曾為市議會所用,至61年議會遷走,改為國民黨台中市黨部。70年代,短暫成為台中市市政資料館、交通局等科室辦公室。91年登錄為臺中市歷史建物...

那天晚間經過,發覺市役所燈火通明,且似乎「對外營業」,於是乎停車探查,原來這裡已為文化局整理成小型展覽空間。文化局為了使建物更佳美觀,在市政府與市役所加了不少投射燈,可惜也限制了某些角度的夜拍,提著相機在周圍轉了一圈後進門參觀。門廳有警衛和一位員工坐鎮,兩位先生甚為親切,以為我聞訊前來參觀故宮博物展覽。當表明來意,他們還是熱心說明「建築物與展覽都可以拍照」,還說因為故宮的展覽需要封閉三樓,否則還可以觀賞屋頂建築的結構。一聽如此,我立即回問展覽何時結束,雖然那先生不以為杵,事後還是覺得自己有點唐突,竟然這麼急切地表明希望展覽盡快結束。

市役所建築仿巴洛克風格,造型表現多變、華麗,講究的飾徽更是吸引人。門口的羅馬柱營造建築物氣勢,可惜天花板的投射燈太強,對柱頂的裝飾不能清晰拍得,應該找個白天來好好欣賞。市役所以鋼鐵筋混凝土構造及鋼構組合,輔以屋頂的木造結構,即便是今日猶是公共建築物的經典案例。 內部陳設雖然因為營造展覽空間而有所修建,但基本上還是可以窺知美麗的原樣,尤其有些地方還刻意以玻璃、留空的方式保留,已展現建築物本身即已具備的濃厚藝術氣息。












更多照片在我的相簿...

davidw6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2) 人氣()

如果你從高速公路來豐原,進市區、穿過高架橋之前,他就在右手邊。如果這樣描述還不夠清楚,那...左手邊對面是燦坤和馥漫麵包。李永福耳鼻喉科診所原來的建築是販厝,幾年前翻修之後,醫師就把房子建成這樣子。雖然有點抽象,但耳朵、嘴巴總該認得,上頭再加上眼睛和鼻子湊成一張人臉。我只進過診所一次,是...看病,其他就都是上高速公路前被迫塞在診所前面欣賞李醫師的創意。下次你來豐原別匆匆忙忙,記得...不是看醫生,抬頭看一下...診所外面。




davidw6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6) 人氣()

逛完美術館,徒步回圓山捷運站,右手邊出現一座門樓。印象中,北美館來了十數回就是沒注意過它,這次應該是因為花博工程而讓它露臉。因為工程圍籬而必須繞過圓山捷運站,從大門進入,牌樓上書著「臨濟護國禪寺」,映入眼簾的竟是木構的大型寺廟建築,而且滿溢撲鼻的木頭香氣。

直覺上,寺的建築別於台灣習見的中國北方或南方廟宇建築,反倒有濃濃的異國氣息,走進廟區令人訝異竟聽到出家人操持著日語交談。時近黃昏,廟宇門首寫著對外開放至下午五時,匆匆忙忙地繞了一圈,囫圇吞棗式地觀賞。







臨濟護國禪寺為日僧得庵玄秀禪師應日據時代第四任台灣總督兒玉源太郎之邀來台後,於一九○○年創立,一九一一年落成。目前為台北市定古蹟。

davidw6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2) 人氣()

我不是要拍消防車,而是「消防隊」。石岡消防分隊在進石岡市區被地震撕裂的隆起處,門前停了幾部消防車,目標明顯到想錯過都很難。但如果不仔細觀察,你會問:「現代化建築物有什麼好拍的?」定下睛來,會發現新穎的消防隊房舍圍繞著一幢老建物而聳立。基本上,老建物是獨立存在的,而且消防隊的值班台就在矮小的屋子裡,後面新舊建築物的大門各自獨立、比鄰而居。

上網查了好久,這消防分隊房舍沒有明顯的紀錄,唯在石岡鄉村史導覽手冊輕輕幾筆帶過:「目前石岡消防隊的辦公室是日治時期的石岡分駐所,是現存重要文化建築物。九二一大地震時,前方圍牆及舊衛生所、辦公室倒塌,民國九十年重修後成今日之樣貌。此棟建築極富現代建築風格,簡練的屋立面線條與磚砌牆身,呈現出西方建築的新藝術風格,對於純樸的鄉街風貌帶來極大的震撼。隨著分駐所的興建,後方亦興建數幢日式木造之警員宿舍,或獨幢、或連拼,造型典雅樸實。」






davidw6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0) 人氣()

別問我這家薩恩餐廳料理如何?把這篇文章歸類在「輕繪建築」,不是因為否定餐點的美味,而是因為公務前來,預約的也不是餐廳擅長的套餐,所以將之歸類為「食記」對店家不甚公允。這棟建築位於富春國小後門,原來是家量販店,可惜豐原似乎養不起高級餐館與量販店,凡是開門者均一一結束營業。當時,我就曾經「發現」這棟建築,且其時為民意代表的服務處,也就不方便在門口張望、拍照。來此聚餐,正巧有機會將之好好參觀一回。

由薩恩餐廳網頁的歷史照片查得「嘉豐紡織廠」,原來民國39年由陳任寰先生來豐原籌建,而這建築就是當時嘉豐紡織廠之辦公廳舍。此地於日治時期為家政學校,佔地三甲,因為戰爭而毀棄。地方上對該在原址繼續興學或是出售頗有爭議,後來經地方仕紳多方奔走,考慮嘉豐紡織廠設廠將繁榮地方,終於在廠方允諾捐獻富春國小校地校舍與豐原初中之條件下,將土地售予嘉豐紡織廠。戰亂時期,來自上海之機器設備運輸一波三折,38年1月自上海啟運,至基隆港因逢運輸公司改組,設備就堆置於基隆港任由風吹雨淋;經嘉豐紡織廠派員交涉、提領,並在軍需為重的內陸運輸中輾轉安排,連設備上車地點都於八堵、基隆間舉棋不定,最後才在3月運抵豐原開始建廠。所以,薩恩餐廳之建築並非古蹟,而是39年間所建之洋樓。而附近遍佈磚造樓房,應為當時紡織廠之廠房,只是都已經廢棄,或荒煙漫漫,或在開闢道路中逐漸拆除消失。我曾經在假日時騎車經過,發現有些愛好生存遊戲的玩家會偷偷進入從事活動。

改裝成餐廳,店東保留建築外觀,內部卻大加改裝、漆塗,裡面已經看不出原來的陳設,外觀迴廊、雨水管、廊柱、門鎖、窗栓則大致保留原有模樣。大門進入之後,走過簡單的花崗岩板進入大廳,上下開啟的窗櫺大方地讓陽光透入。房屋左側有樓梯上樓,樓上也已經改裝成餐廳,而且改裝的幅度大於一樓。抬頭,屋頂的木構造雖被粉刷,但尚維持原樣;推開二樓迴廊之大門,迴廊僅僅多了燈與服務台,幸好並無大改變。推開窗戶,「嘩啦啦!」聲響告訴我,窗戶裝的還是舊式的滑輪與滑軌。想拍出老建築的風華,可惜怎麼躲都難將加諸其間的「脂粉」摒棄。

午後,陽光透在新舊交參的建材之間,慶幸、惋惜交雜...慶幸,因為餐廳,所以我能在建築未被拆除前得以參觀;惋惜,因為餐廳,不能一窺原貌...。









davidw6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8) 人氣()

摸黑下八卦山,右轉台一線北上,準備過了大肚溪之後在王田交流道上高速公路。才剛轉彎,右手路邊有間老建築吸引我的目光,就外觀而言是日治時期的建物沒錯,湊巧在隔壁就有個車大的收費停車場。如果沒地方停車,我大概就會放棄,但若大的停車場空蕩蕩地。

停車場與建物間有短牆阻隔,但也開了通道。原來這是新修的藝術館,我來彰化的那個年代,這裡大概是清潔隊隊部,很難吸引人留駐。架起腳架開始紀錄夜裡的藝術館,似乎少有公家機關開放到這麼晚。夜裏參觀的人不多,除了佔據前廊跳勁舞的年輕人之外,我們是展館今晚唯一的觀賞者,比三位工作人剛剛好多一個人。我以參觀歷史建物的心情前來,工作人卻必須善盡展場管理人的腳色。第一位小姐看著我拿相機,立刻點點頭說:「展品不可以拍照。」;等抱著收攏的腳架進到曾經是禮堂的展覽室,另兩位年紀較長的工作人員連忙跟進來,請我把腳架放到櫃檯去,顯然是怕我傷了展品就難交代了。拿著兩部單相機很引人側目,不一會兒其中一位大姐就過來攀談,我老實地承認並非專程前來,剛巧路過進來看看,換來一句:「有眼光。」然後開始介紹起這藝術館,並表示二樓有相關嚴格的常設展。


因為原用途是「公會堂」,自然有個大禮堂,修復的建築師不改變原有結構設計了展示板來懸掛畫作真是巧思,逛了一圈展覽室後,深深佩服建築師,兼顧了歷史建物的完整,也提供了高雅的展覽空間。從二樓展覽室可以鳥瞰內部,忍不住偷偷地拍下舞台與主空間。

二樓的展示說明公會堂建於1933年,作為市民宗教、祭祀、慈善、學術、電影、音樂、表演、演講及宴會等之公眾活動場所。1945年國民政府接收後改名「中山堂」,由彰化縣議會使用。1962年彰化縣議會新建議事堂後遷出,公會堂就在各公務機關之間流轉,1988年彰化市公所於此設置垃圾子母車回收點 ,公會堂就由後備軍人輔導中心與清潔隊共用,這段時間算是公會堂最晦暗的日子吧。後來,921震災中似有損傷,2002年訂為縣定歷史建物務後開始整修,至2005年完工程為今日之模樣。

藝術館上二樓的石階大體保留原樣,多了紫色的日光燈妝點。石階看來依舊堅固,我想這樣的建築物大概不怕地震吧,記得以前親戚拆除類似年代的民宅,動用大型機具硬是多花了好些工作天才拆除完成,日本人做事一板一眼,除非斷層直接穿越,否則很難震垮看來堅固的「公會堂」。921震災中受損的應該是上層木構部份,不過也要感謝地震,否則震不走清潔隊,就沒有今日的藝術館



davidw6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