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電影筆記 (5)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眼看著「送行者」就要在影帶出租店上架了,觀賞院線電影的心得竟然還以草稿的型態躺在未發表文章,原因是感觸太多,多到難以整理;另方面也是對電影本身的尊重,這麼精緻的片子怎可輕率地帶過呢?我對死亡議題一直有著濃厚興趣,畢竟世間沒有人能選擇第二條路,究竟死亡是結束?還是另一個開始,莫衷一是;唯一肯定的還是那句老話「生命是一種疾病,死亡率百分之百」。

日本電影對人類細膩的情感向來描寫深刻,情溢乎辭式的獨樹一格。前陣子,「守靈夜狂想曲」以誇張地戲劇張力闡述,使我對夾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之勢進軍台灣影壇的「送行者」更感興趣,等不及影片在出租店上架,跟著大排長龍的群眾一起擠進戲院去先睹為快。另外也看了兩本書,一是「死也要上報」,曾為黛安娜王妃、馬龍白蘭度、鲍勃霍伯...撰寫訃聞的專欄作家瑪莉蓮‧強生所著,描述報社面對名人死亡的反應之道,有時候他們必須倉促地一筆定江山;有時卻將訃聞早早完成,只等著對象翹辮子,再從從容容地從抽屜中翻出草稿交給編輯,登上第二天早報。另一本是吉田太一的「遺物整理商看見了」,這原來是吉田氏發表於部落格,被出版社發掘後集結成冊。吉田先生從事搬家公司,因為發覺搬家產生了大量的二手物品,進而經營「搬家回收商店」。又因為處理了獨居老人遺物業務,於2002年成立了遺物整理專門公司,專門處理葬儀社處理完遺體之後的現場清理工作。他目睹各式各樣的委託案件,自殺、獨居死亡...從與家屬交涉到進入現場整理,看透人生百態之後有感而書。二者與「送行者」鼎足而立,自從不同角度看待死亡。

第一次在電影院觀賞「送行者」忙著感動,雖然不致流淚,但感觸良多。第二度有機會重新咀嚼,才從細膩的劇情描述中理出脈絡。電影似乎圍繞著死亡打轉,尤其主角退出劇團後,進入一段又一段進出喪家的生活。

davidw6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厭倦好萊塢用特效、金錢來堆疊出電影,所以習慣在影帶出租店搜尋歐洲小製作的作品,與其說我在找影片,更應該的是:翻找生活當中的「感動」,可能的話也將它灑播出去。好萊塢電影氣勢磅礡,大場景裡遊艇、美人、英雄卻不是經常出現在我們的生活;反倒是歐洲小國生活化的描述,才能與我們對等,甚至輕易地將生活瑣事也激盪出「感動」。

「曾經擁有」,我喜歡唱片原聲帶的翻譯片名,比較貼近原文「Once」的意境,你在網路上搜尋官方網站可能還是得用「曾經,愛是唯一」。愛爾蘭新生代導演約翰卡尼邀請搖滾樂團 The Frames 的主唱兼吉他手葛倫韓薩與捷克創作歌手瑪琪達艾葛洛瓦主演:男孩是愛爾蘭街頭音樂家,女孩則是捷克移民,因為男孩在街頭演唱的詞曲、歌聲吸引女孩而相戀...。別於陳腔濫調式的愛情故事,導演充分地讓兩位歌手將現實生活帶進影片中,他寧可用一曲又一曲男、女主角的創作歌謠來感動觀眾,儉省眾多無謂的口白與情節。你也許可以說「曾經擁有」接近於音樂劇,卻又超脫一般音樂劇情節過於簡單的弊病,導演將音樂與劇情串接地那麼「自然」與「理所當然」。

我因為片盒子上「最佳電影原聲帶」而決定租它,看完之後當然找了原聲帶。好像一切都那麼「理所當然」,就像男、女主角因為音樂而短暫交集,然後從街頭漂泊的落魄美感到樂器行裡信手拈來的動人音樂,演譯出錄製音樂時的狂熱理想,最終卻又回到各自生活軸線之中。片尾,街頭歌手用原來要花費於追逐理想的旅費買了鋼琴送給女孩,鏡頭就由女孩、鋼琴的窗口漸漸拉遠,此時未來是不是平行似乎因為音樂的浪漫感動而顯得無足輕重了。

曾經擁有官方網站

 

davidw6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請神容易,送神難」諺語一句,電影中卻表現無遺。最近看日本電影看上癮了。好萊塢的電影大卡司大製作,看的時候感觸良多,看完卻空虛感十足;日本電影,小製作卻往往與我們的文化一樣,精神性值得慢慢玩賞。

衰武士家道中落、事局變化又因為是次子,所以生活、仕途均十分不如意。聽信有人勸說求神,旅途之中卻因酒誤事,拜到了惡神。求良神的人應接不暇,神的法力有限,所以很難靈驗。而求惡神卻因為拜的人少而有求必應,武士終被衰神、瘟神、死神纏上。衰神為生意人扮相;瘟神是相撲力士;死神卻是個可愛的小女孩。交手的過程中,武士最終都以誠心感動惡神,將厄運轉化至別人身上而逃過劫難。只是最後,他還是完成家族的天命...勇敢捐軀。

這雖然是部黑色喜劇,但絕非低俗地笑鬧,還是可以在對白、情節之中見到日本文化裡特有的「細緻」,將神與人、人與人間刻畫得鮮明。看電影的時候有種莫名的感動襲來...只是年紀大了,想要傳神地轉述卻又覺得多餘,有興趣應該可以看一看。

請神容易,送神難

davidw6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幾乎不錯過錄影帶出租店的任何一部新片,只要看起來不太爛,劇情有點聳動就會獲得青睞。好萊塢來的電影要好好篩選,最近他們老是弄出個細膩、感動人的開頭卻草草結尾。其實日本許多描繪人性的劇情蠻適合東方人的心思,又比較多人生探討的契合,也貼近我們的生活,提醒著慣常的街角也有感動正在發生。歐洲來的電影常常有意外之作,原來除了「朱門酒肉」與「燒殺擄掠」之外,歐洲人也必須腳踏實地的生活。
「雜貨店老闆的兒子」是部法國片,與前陣子的「村之寫真館」有異曲同工之妙。村之寫真館談的是照相師傅父子間、面臨遷村的村民間的互動;而雜貨店老闆的兒子則談「賣菜車」與窮鄉居民間的柴米油鹽。
大體上兩部片的故事情節都是兒子到都市發展,狀況並不如意,偶然的事件迫使孩子必須回到鄉下,協助父親完成生活當中極重要之事。劇情圍繞著故事一點一低地峰迴路轉,最後孩子參透人生而反璞歸真,不再嚮往都市繁華的一切,甚至願意留下來繼承父親的衣缽。
其實我不是要討論電影情節、拍攝手法。平常拿著相機四處追捕美景,有些朋友會問我是不是要當作創作的素材?尤其面臨美得像幅畫的景緻,這更是常面臨的詰問。我必須承認,偶爾是的;但有時候卻會回答:「不!太美了!不需要了!」,沒錯!有時候拍下來單純就只是要當做電腦桌面欣賞,理由很簡單...「太漂亮了!」電影也相同,故事演繹、導演的手法已經淋漓盡致,過多的闡釋只是多餘。況且每個故事在不同觀眾的背景經驗會激起迥異的想法、感觸,又何須矯情的解說呢?
雜貨店老闆的兒子讓我想起唸書時候的一年暑假,到花蓮港口國小短期實習,秀姑巒溪雖然饗富盛名,但地理區隔也是現實。光是由花蓮市到這兒就必須各把鐘頭的車程,往南則很快地可以越過縣界到達台東,所以物資除了倚賴部落裡唯一的雜貨店外,新鮮食品就必須借重每天來做生意的「菜車」。「菜車」在台灣鄉下很容易見到,小發財車子載著青菜、肉類、海鮮....,沿途播放著音樂,穿山越嶺到每個部落、每個村莊提供生活所需。雖然在商言商,但路線跑久了自然人情味已跟著流露出來。當時派任到港口國小的老師多半是外地來的,真的是「過客」,規定任教時間滿了誰不想調到生活便利的地方或返鄉?在那邊的日子,生活當中的大事就是「回家」,北迴鐵路一票難求,等到車站買票上車就必須忍受站完幾小時的車程。唯一的解決方式是央求菜車老闆先到花蓮火車站代為購票,所以菜車旁常見到年輕的老師交易的不是「菜」,買菜是工友小姐的事,他買「票」...一張一張老闆的「人情票」。
很像是雜貨店老闆的兒子一樣,帶老人上教堂祈禱、告解、幫忙寄信、帶老婆婆上髮廊燙頭髮...千奇百怪的附加服務。這也真正融入山間老人、居民的生活,最後在有機會離去的時候,卻反而懸念著這些人因他的離開所面臨不便的生活。看到這樣的劇情,你也會漸漸體會到...為什麼有些商店甘願開在窮鄉僻壤?而且還準時開店、打烊,原來當別人照顧著我們的生意,我們也回饋他們的生活而相互依存吧。

中文官方網站

davidw6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天亮時,我們該戰爭?還是和平?」

有些影片僅在台北特定的戲院上映,我們在中南部也就只能影片出租店中碰運氣。而且媒體的速度似乎只跟得上片商,對好萊塢之外的好片資訊付之闕如。

「近距交戰」是我在亞藝「撿」到的好片,原名叫「Merry Christmas」比中文片名更能貼切地反映劇情。故事大綱是導演里斯瓊卡希雍(Christian Carion)在尋找電影資料時,意外發現的一段陳年舊事。1914年「法蘭德斯與阿托斯戰役」,法國、德國及蘇格蘭軍隊在法國邊境短兵相接,展開一場超近距離的戰役。雙方在大雪中反覆衝殺,但隨著平安夜接近,事實上已兵疲馬困、莫不無心再戰形成僵局。

平安夜當晚,原本投身德軍部隊的男高音藝術家因女友策劃,而得以返回後方為德軍總部之高階軍官獻唱。然而歷經戰火衝擊,男高音無法拋棄生死與共之袍澤,而於後方享受安逸。遂偕同美麗的女友到達德軍前線為戰友高歌,卻在月空下以嘹喨的歌聲贏得英、法國戰士的共鳴,一起以蘇格蘭風笛唱和。最後所有人走出戰壕互祝佳節,並且交換美酒、食物,分享彼此思念家人的心情。

電影中,故事加入許多人物描寫,增加戲劇的張力。

法國中尉為了效忠國家,拋下妻兒離開德軍佔領區,帶領袍澤艱苦作戰。

法國副官的老家就住在離戰壕一小時路程的地方,他為了不遺忘戰前每天與老媽媽喝咖啡的習慣,帶著鬧鐘上戰場,讓鬧鐘在每天早上10點大?。並且趁著雙方陶醉於和平,在德國人暗助下開小差回家與母親喝咖啡,最後卻被蘇格蘭人誤為闖入三不管地帶的德軍而槍殺。

德軍中尉就如一般我們所熟知的德國軍人,有效率、一板一眼第指揮作戰。卻在平安夜雙方的接觸中融化了心,竟在己方砲擊敵方壕溝前先通報英、法軍,並邀請對方至德軍壕溝躲避。

英國中尉則以開放的風格帶領部隊,在德軍戰壕躲避砲擊之後也提醒德國中尉,英、法炮兵將有報復性砲擊,而將德軍領至英、法壕溝避難以為回應。甚至在德軍即將返回戰壕時命令士兵以蘇格蘭風笛吹奏送別,此時德軍再也不是敵人,而是把酒言歡的友人,而是約定佳期的遠方友人。

英國神父則在故事中扮演神聖的宗教角色,他申請與教區裡受徵召的軍人同赴戰場,擔任救護兵常因悲天憫人的胸懷讓自己陷入槍林彈雨險境之中。在平安夜,他不分敵我,用拉丁文超越語言藩籬地為三國軍士舉行「望彌撒」。雖然後來他因此被教會責備、召回,但在片尾主教一番言詞中,卻讓我申深感受到宗教人無私無我的胸懷,以及教義中「四海之內皆兄弟」的真意。

片中還有一我深深以為不能忽略的角色,就是後來誤殺法國副官的蘇格蘭兵。他在哥哥熱情的力邀下參加軍旅,卻無能為力地目睹哥哥戰死沙場。他在哥哥戰死之後仍不斷寫信給後方的母親,杜撰兄弟在戰場上英勇表現掩蓋哥哥已經死亡的事實。當大部分的人享受平安夜氣氛時,他卻撫著兄弟的屍體哀傷,甚至與兄弟的屍體過夜...。事實上,喪失手足之痛讓他一直處於復仇的情緒之中,終於在戰友都無法下手的狀況下,槍殺了身著德軍制服的法軍副官。

這件事為各方高階軍官發現之後,德、英、法三方均將這些尚約定一齊過新年的軍人們調離現職,同時給予責難。

姑且不論最後故事主軸或現實如何演變?或後來各個角色的結局如何?這樣的故事卻已經感動了我:在最殘酷的現場見到人心渴望和平、善良的一面,當對方戰壕裡的不再是陌生人,彼此了解、惺惺相惜之後,端起槍口將如何自處?影評說得好:在這部電影中我們看見極端民族主義與戰爭的荒繆。如果不是在戰場上相逢,人們是可以多幸福、和善地生活。

當年的事件並沒有結束,法國在台協會主任潘柏甫評論這部電影說,第一次世界大戰造成八百萬人死亡,接下來的第二次大戰數倍慘烈。戰後痛定思痛,歐洲和平的想望可以說由1914年的戰壕戰壕中萌發,而有今天的「歐盟」。我想這樣一部電影能深刻地感動我,一部份是因為生活中充斥「選舉」「政治」的炮火,人們似乎不斷地被逼迫著選邊站而心有戚戚焉;另則希望電影中人性光明的一切能在我們現實生活中發生。

「近距交戰」官網

davidw6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