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不錯過錄影帶出租店的任何一部新片,只要看起來不太爛,劇情有點聳動就會獲得青睞。好萊塢來的電影要好好篩選,最近他們老是弄出個細膩、感動人的開頭卻草草結尾。其實日本許多描繪人性的劇情蠻適合東方人的心思,又比較多人生探討的契合,也貼近我們的生活,提醒著慣常的街角也有感動正在發生。歐洲來的電影常常有意外之作,原來除了「朱門酒肉」與「燒殺擄掠」之外,歐洲人也必須腳踏實地的生活。
「雜貨店老闆的兒子」是部法國片,與前陣子的「村之寫真館」有異曲同工之妙。村之寫真館談的是照相師傅父子間、面臨遷村的村民間的互動;而雜貨店老闆的兒子則談「賣菜車」與窮鄉居民間的柴米油鹽。
大體上兩部片的故事情節都是兒子到都市發展,狀況並不如意,偶然的事件迫使孩子必須回到鄉下,協助父親完成生活當中極重要之事。劇情圍繞著故事一點一低地峰迴路轉,最後孩子參透人生而反璞歸真,不再嚮往都市繁華的一切,甚至願意留下來繼承父親的衣缽。
其實我不是要討論電影情節、拍攝手法。平常拿著相機四處追捕美景,有些朋友會問我是不是要當作創作的素材?尤其面臨美得像幅畫的景緻,這更是常面臨的詰問。我必須承認,偶爾是的;但有時候卻會回答:「不!太美了!不需要了!」,沒錯!有時候拍下來單純就只是要當做電腦桌面欣賞,理由很簡單...「太漂亮了!」電影也相同,故事演繹、導演的手法已經淋漓盡致,過多的闡釋只是多餘。況且每個故事在不同觀眾的背景經驗會激起迥異的想法、感觸,又何須矯情的解說呢?
雜貨店老闆的兒子讓我想起唸書時候的一年暑假,到花蓮港口國小短期實習,秀姑巒溪雖然饗富盛名,但地理區隔也是現實。光是由花蓮市到這兒就必須各把鐘頭的車程,往南則很快地可以越過縣界到達台東,所以物資除了倚賴部落裡唯一的雜貨店外,新鮮食品就必須借重每天來做生意的「菜車」。「菜車」在台灣鄉下很容易見到,小發財車子載著青菜、肉類、海鮮....,沿途播放著音樂,穿山越嶺到每個部落、每個村莊提供生活所需。雖然在商言商,但路線跑久了自然人情味已跟著流露出來。當時派任到港口國小的老師多半是外地來的,真的是「過客」,規定任教時間滿了誰不想調到生活便利的地方或返鄉?在那邊的日子,生活當中的大事就是「回家」,北迴鐵路一票難求,等到車站買票上車就必須忍受站完幾小時的車程。唯一的解決方式是央求菜車老闆先到花蓮火車站代為購票,所以菜車旁常見到年輕的老師交易的不是「菜」,買菜是工友小姐的事,他買「票」...一張一張老闆的「人情票」。
很像是雜貨店老闆的兒子一樣,帶老人上教堂祈禱、告解、幫忙寄信、帶老婆婆上髮廊燙頭髮...千奇百怪的附加服務。這也真正融入山間老人、居民的生活,最後在有機會離去的時候,卻反而懸念著這些人因他的離開所面臨不便的生活。看到這樣的劇情,你也會漸漸體會到...為什麼有些商店甘願開在窮鄉僻壤?而且還準時開店、打烊,原來當別人照顧著我們的生意,我們也回饋他們的生活而相互依存吧。

中文官方網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avidw6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