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書店不普及的遠古時代,豐原就很慶幸有一間三民書局(山民書局)。她與台北出版許多經典書局的三民書局並無任何從屬關係,充其量不過上下游而已。
小時候,豐原在信義街、府前街路口,也就是現在新金樹肉丸的右手邊,有一家儒林書局,一樓、地下樓滿滿的參考書、圖書,逛儒林書局就是非常快樂的事。後來,三民書局在三民路豐原客運總站對面開幕,與儒林書局相仿,一樓、地下樓二層賣場,但面積更大,書更多。一開始,三民書局就不以販售參考書籍為主要,當年看來就是閒書特別多,也更吸引人。
後來,三民書局由三民路搬到中正路的現址,租用豐原客運新蓋的大樓,賣場由一至三樓,更寬闊也更精緻。如果單單以書店賣場面積比擬,現在也與台中公益路上的誠品書局相當、絲毫不遜色。當年豐原市的人口並不多,之所以成市,是因為臺中縣縣治就由「豐原鎮」升格為「市」,因此能開這麼大規模的書店,東家的氣魄令人欽佩。
從少年,三民書局就是令人神往的地方。
學生時代,回到豐原,三民書局是打尖、閒晃的地方。除了買書,翻翻看看…很容易耗去一整個下午。
當兵的時候,搭車遠赴屏東...太早到車站,就先到三民書局逛逛、看書。等火車快進站,才快步穿過中正路過去。這時候,三民書局是歇腳的地方
回到豐原工作,下班後,趁著黃昏將機車騎到店門口,在書店裡旋半天,沉澱心情再回家;辦公桌前面坐久了,累了、發覺自己腸枯思竭、技窮了,也偷偷推著機車也往三民書局跑,在正午的豔陽下汗流浹背抵達書店,翻閱法令、資訊…。在咖啡業猶不發達時,三民是我提神醒腦、充電、搜尋資訊的地方。
後來,愛上旅行,網路上資訊發達,卻仍比不過書籍清晰、有系統地敘述。三民書局有塊旅遊書籍的角落,我常常在這裡作夢,遙想東京的職人商店、北海道紛飛大雪裡奔馳的電車、北極、南極、冰島…。三民書局成為夢想的地方。
幾次旅行後,不想再奔波於盛名的觀光景點間,不再滿足於圖鑑式的旅遊介紹,嘗試著轉向深度的庶民生活,旅行者生活式的敘述、心得分享更能吸引我。這時,在三民書局尋找心靈的共鳴。
孩子小的時候,也愛上三民書局,在二樓的童書區,脫下鞋、吹著冷氣、坐在木地板上讀童書,一本接一本,到忘我、到不想回家。孩子大了,三民書局也成了他們探索的天堂,或是…約會的見面地點。
這幾年,店員小姐竟然也記起我的臉孔;後來,職業、名字、甚至家人…漸漸被認識。我想對豐原而言,三民書局早不只是書店而已,而有巷口雜貨店的親切,卻保持著文化的清新。
這些年豐原中正路變化很大,車站因高架化而改建,商家陸陸續續歇業關門,一間間大同小異的運動服飾店;更漸漸地被檸檬黃的夾娃娃店攻佔。
網路發達,實體出版業受到威脅,我嗅到三民書局轉型多元經營的努力。所以,有時候在外地、在連鎖書店看見喜愛的書籍,我會忍著,回豐原來買。但終於三民書局還是即將結束營業,這幾天…高高的帆布掛起,9月30日即將吹起熄燈號。猶記的說過這句話:我知道終有這一天來臨,只是不知道來得這麼快。
今晚,我又逛了一次三民書局,燈光明亮、冷氣舒適、店員依舊親切,店裡人潮比起過去多了許多。只是,過了今晚,我該去哪裡拾回這種閒晃間尋找書籍卻好似在自家書房的心情?


















































下車才發現忘記了最重要的電腦。不是辦公室裏沒有電腦用,而是習慣將所有的資料裝在自己的筆電裡。電腦在,如朕親臨;電腦不在,有體無魂。
愛逛魚攤勝過於喝魚湯。


我回來了。









昨傍晚,跑到6公里回頭,在遊客中心前遇見大雨…心一橫,反正上衣都汗濕了。繼續往前衝,結果雨越下越大,連鞋子都啪嗒啪嗒擠出水聲。













豐原第一市場是僅次於果菜批發市場的傳統市場,全盛時期還連結著現在已經將葫蘆墩圳加蓋成停車場的「竹管市場。小時候,也曾經有過一段菜市場人生,因此經過入口,雖然都已經多加了現代化的鐵捲門,總會想像過去市場人聲鼎沸的模樣。其實,逛菜市場對我而言並非日常生活一環,而是假日休閒活動。
















乾冷的冬天真好,除了容易讓過乾的皮膚乾裂之外。即使已經正午,清亮的陽光不帶熱意,空氣乾得像一道明鏡。北極的冷氣團一來,該紅的葉子一股腦全變了顏色,圍牆裡的楓香、烏桕都染上色,連門外的黃連木也紅得火。記憶中,今年的黃連木出奇地賣力演出,從清晨、正午到黃昏。










終於,有冬天的感覺,據說...這一波寒流來襲,台灣的體感溫度直逼北海道。












從补子車站跑到大甲溪鐵橋上約6公里,今天跑到這裡似乎還有餘力再往前進,雖然天空有點陰霾,但遠處的東勢似乎比陽光絢爛的時候更加清悉,手指頭一比也似乎近在咫尺。但跑直線可不比在學校繞操場,累了隨時停下來就回到原點休息,而是必須再提起精神跑一樣的距離回去。不怕人笑,我有段時間跑步,口袋裡就揣著兩百塊錢或悠遊卡,想說萬一真得跑不下去...就搭公車回家吧。
晚餐的餐桌上出現一盤四季豆,忽然...我驚覺,忙著問:哪裡買的?還是自己種的?得到答案之後,鬆了一口氣,卻拿起手機拍了一張「剛上桌的四季豆」。
停了好久,心思不是沒有關心到這裡,而是最近很強烈地感覺...能翻開筆記本...或者說掀開鍵盤,建構出幾個文字也是件幸福事兒。從七月一直到現在沒有停下來過,很多人遇見我都問我暑假去那兒玩...大部分人心裡面大概不相信我的回答...沒有,天天上班,年度休假泰半捐給國家了,公事一件接踵一件...即使,硬擠出三天到高雄,心還是被殘忍地勾在公事包上。

暑假的第二週結束,在辦公室算完下週的工作,再趕到區公所開會,會議都還沒結束就又轉往店家商討即將下訂的商品。我也不知道,為什麼能忙成這樣?





拜訪友人,在他屋子裡發現...加工後遺留下來的鐵屑竟然如此五彩繽紛。他說,鐵材因為不同用途需求必須參雜不同的成分,經過加工時的高溫,就會質變出美麗的色彩。







不可置信,順手一掰,竟然將車門把手給拉斷了。這是部老車沒錯,但我小心翼翼地照顧,車況也算不錯,車廠會跟我解釋「材質老化」嗎?那車上其他東西也會如此老化嗎?開到車廠,多說無益,幾分鐘就換好新的把手,連工帶料索900元...這....
不算到大眾運輸系統便捷的外地旅遊,算一算我上一次搭公車已經是30年前了,當時豐原到台中念書,除了豐原客運之外,還有銀色車身的公路局班車可供選擇。後來,學會了騎摩托車,自此與公車絕緣,更不用說後來有了轎車之後。不是我不響應環保,而是臺中縣的公車分山海屯各成系統,除了各大行政區之間互聯之外,生活圈裡根本就沒有公車繞行。外地人在豐原火車站下了車,在豐原市區,除了往東陽里山區有公車之外,其他地方大概都必須徒步...冬天還好,那夏天根本就是「流放」。














會不會有人覺得我三八,把這麼隱晦的東西都拿到網路上來談;看完之後,大概也會認為我很「龜毛」,明明三兩百塊可以解決的事情,花了將近千元。真的...之前我也是覺得「換馬桶蓋?」「隨便水電行、DIY的大型量販店找一找,隨便就可以用了,反正坐在屁股下面還不都一樣!」但...自從上次換了一樓的馬桶蓋之後,我一直對馬桶蓋與馬桶無法完全契合這件事耿耿於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