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報紙上登孩子在學校墜樓,跌落三層樓高地面,學校開始檢討「女兒牆」的高度,花了數十萬元加高10公分,因為法令規定還要再高10公分;當縣內其他學校學生在走廊追逐嬉耍,被追的孩子要將追人的小孩關在外面,後者撞上玻璃被割傷,所以學校教室所有的窗戶通通被貼上博士膜,避免玻璃破碎釀禍;暑假,教育處編列經費讓所有學校在轉角、牆柱貼上防撞條,一條一條黃色的泡棉成為校園最新的景觀,為的是怕孩子走廊上奔跑碰傷了;前幾天,有孩子餵魚觸電,今天水池裡的沉水馬達被取走,溢流管被鋸斷,水生植物漂浮的水池剩尺來深。

教育,是改變週遭的環境來適應我們?還是教育孩子去適應環境呢?的確,安全擺第一,但安全教育是教孩子趨吉避凶,走廊不要奔跑、圍住的水池不該下去、女兒牆不可以攀爬...,亦或是將校園裡的設施改得周全呵護。如果是這樣,要做的事恐怕不少:籃球架應該再加強,因為一再宣導後還是有學生喜歡攀爬,甚至打球時拿來當單槓用。籃球場的地板也應該改成軟墊,防止學生上籃後不小心跌倒受傷。吊扇改冷氣,免得轉一轉之後沒來由的掉到頭上,砸傷人可不好。教室、走廊應比照籃球架的作法,一概將牆、柱用泡棉包覆起來,這樣孩子還可以嘻鬧地衝撞當玩具...。所以不難想像,在這樣的教育觀點下長大之後,他們會在河床高灘地建築房舍、農耕,再用大把大把的銀子建堤防、抽水站...,淹水了再責怪政府沒有善盡「保護」的責任;跑到野溪裡玩水,溺水了再怨管理當局沒有標示、沒有派救生員隨時在側。

還是,我們應該教育孩子:走廊是不可以奔跑的地方,要活動必須到操場;籃球架供投籃,練臂力要到體能訓練場找單槓。當然籃球場鋪的是「硬」的止滑地面、單槓底下是軟墊。在合理的狀況底下讓孩子學習「居安思危」,認識危險所在,理解危險發生的原因,自然地不做危險的事,甚至聰明地知道危險即將降臨,確保自己是安全的。倘使不能這樣教育孩子,我想一張摺疊的椅子就能殘害一條生命,排隊下樓梯也能因為嬉鬧踩踏而鬧出人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avidw6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