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山,就像寫電影一樣,最好坐在電影院淚流兩頰地時候振筆疾書,倘使置身鳥鳴啁啾之間,登山遊記必然情溢乎辭而不流於紀錄而已。

爬山,是最最儉省的休閒活動,尤其又是郊山,二瓶運動飲料、一片麵包就可以打發;若是上班日前往那就賺更多了,坐擁群山,趴在路中間拍照不必在乎別人異樣的眼光,也不必擔心礙著路。一路安步當車,不必閃身,還可以隨時停下來傾聽風聲、鳥鳴...只要將心跳聲控制在不吵雜的範圍。

八仙山回來,對谷關七雄多了敬畏之心,如果每座山都像頭頭兒一般,那這可是充滿考驗的興趣。幸好,八仙山最高最陡,接下來馬崙山高度夠但坡度緩、波津加山雖陡卻短。所以想:既然八仙山都上去了,是不是該一一造訪其餘六雄?好巧,格友在此時貼了馬崙山,心想...「有些事現在不做....」(雖然下片很久了,但偶而還是該複習一下)。

馬崙山由上谷關過了兩個隧道的台電訓練所前右轉上山,車子氣喘吁吁地走到部落盡頭,離盡頭民宿約數十公尺就可以發現登山口。起點的標示牌寫著:「佳保臺新山線步道」相傳是當然國軍為了蔣介石先生要視察「新山林場」,而動員12000人,以2、3個月的時間闢建而成。在現在看來,這還真是「不可思議」。不過也因為這樣,佳保臺新山線步道雖長達7公里,海拔上升1255公尺,路卻寬大且緩,成之字形上坡。

從登山口0k到0.8k處,石頭路就蜿蜒在十餘公尺高的林木之間,平坦、寬闊、林下乾淨清爽。清晨 8:00 除了陽光、各種不同的翠綠,還充斥著回盪、共鳴的五色鳥叫聲。也許是鳥兒也覺得今天神清氣爽,叫聲特別清亮。若不是為了7公里外的景色,倒也還可以留連在林子裡與五色鳥捉迷藏,而且鐵定豐收。

 

走了老半天,才看見0.8K的指標,離山頂還有6.2K。路開始往上斜,希望「山高、路別太陡」,否則下來的時候就換成我的腳會抖~

新山線步道走了1.8K與「斯可巴步道」相接,成丁字路口,也讓斯可巴步道成為迴圈,一路還算好走,路不太陡...。海拔每升高一點,周圍環繞的聲音就不相同,剛剛山下是五色鳥這會兒成了蟬鳴。爬山...就是賞景、找蟲、觀葉...期待下一個里程標示出現...,腳踩著松針前進。我發現新山線步道沿線都是松針,而且是二葉松,前次到八仙山森林遊樂區漫遊有偷聽園區解說員的話,她說:日本人有個習俗,喜歡拿二葉松送給新人,因為五葉松落葉之後針葉隨之散落,唯有二葉松還是固執地「一鞘二葉」。馬崙山的二葉松還真不少,在日據時代有「千本松原」之稱,對照雪見的二本松,這裡千棵松的步道也許不止健身,再賦予個詩意,遊客也會就此絡繹不絕。

2.28K叉路,離路口50m有個觀景台,有馬崙山山徑上難得的展望,從腳底下俯瞰佳保臺、八仙山森林遊樂區,沿著十文溪接上大甲溪河谷,再遠處有東卯山。觀景台前有告示牌,但牌上說那山脈尾端的瘦稜是「鳶嘴山」,被人打了叉,改成「東卯山」,觀山看勢我選擇相信後者。觀景台前的枯木上有顆礙子,而且有疑似往下的路跡,應該可以通往佳保臺,不過所有的資料都顯示「此路不通」,因為路已頹圮,徒留礙子暗示著過往。礙子是個奇特又堅韌的東西,當電線、木桿都腐爛之後,礙子還是歷久彌新地存在。在山道的樹幹上、落葉堆裡,經常意外地發現潔白且猶閃閃發亮的礙子,空蕩蕩沒有附掛任何東西,但隱隱約約連繫著過往歲月,也在原始的林子裡提供一點點人跡。

4.56K有個燒炭窯,看來在維護步道同時也被修復,厚厚的石牆蓋上木屋頂,牆上覆滿青苔,屋裡頭則長了青草,我只在門外觀望,門內應該相當精采,荒郊野地這大概是很多小動物的最愛。過了燒炭窯,忽然有片空地,步道就走在芒草之間,空地平坦、階梯狀應該是人為,但芒草茂密得分辨不出。芒草與步道間意外地開滿毛地黃,原來山上毛地黃與山下的花期接近,這裡的毛地黃生長空間足,所以每株又高、花又密集,引得信義雄蜂嗡嗡地到處飛,爬山...太多生物陪伴著,真得一點也不寂寞,有時候還得空出手揮舞帽子來驅趕跟太久、嗡個不停的飛蟲,因為他們實在吵得讓人聽不見其他悅耳的聲響。

走完毛地黃台階就是新山遺址,「新山」指的是八仙山林木資源枯竭之後,民國27年林務局繼續往馬崙山方向開闢新的伐木區,先建十文溪索道,2年後建馬崙線與十文溪線高山鐵道。民國4年開始運出林木,至民國34年總計砍伐面積3622公頃,伐木材積1150233立方公尺。全盛時期,這附近有將近23000人依附林業而生,甚至在新山遺址還設有「新山國小」。遺址由水池開始,兩側平臺應多為人造物,有些地方遺留有地板、滑軌、水管,在第二個避雨亭旁還有日治時期的台階,上方林務局立了看板紀念當年新山國小及林務盛況,除了約略可以觀察出教室、走廊規模之外,還有頹圮的廁所、便器與洗手台,我邊看邊想如果有一天世界末日,外星人來到地球大概景象也就如此吧。過了集中的遺址區,由涼亭折返,再由遺址下方的叉路前進,路顯得特別寬廣平坦,這應該是當年馬崙線鐵道遺跡,中途還有枕木、道釘及沿著路邊的斑駁鑄鐵水管。其實「新山遺址」不只如此,再往山上走,不時可以發現房舍柱孔及固定建物的鐵架。有些道路也不是山徑,硬實的級配,兩側中規中矩的排水溝,雖然被落葉、草叢覆蓋,但還是可揣摩出來。一直到山頂之前,礙子、空酒瓶、木板、碎玻璃...如果不是時間已經這麼久了,這裡一定如同平地台糖之類機關棄置的園區一樣。大自然有自我療育傷口的能力,也許再過幾年這些遺址就淹沒在荒煙漫草之間了。

 

是慣例?還是無奈?似乎每座山要登頂前都會有一段「好漢坡」。從新山遺址的避雨亭到三角點共2.1K,其中有好幾段陡階梯,還好林務局把階梯修得恰好一步一階,長度也不長,所以雖聽見心臟敲著戰鼓,但還是在可容忍的範圍之內。登頂,三角點包在林木之間,毫無展望可言,別說八仙山上的避雨亭,連張沿途都是的木椅子都沒有。只有三角點基石、炎炎的大太陽與將謝的杜鵑花靜靜對望。

下山,雲霧已經壟罩上來,雖然水氣不夠旺盛,但仍提供一點清幽的山林感受。已經登過頂,下回也許可以來趟「輕鬆行」,不趕時間,更仔細地感受山、聆聽山...或許會更有一番不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avidw6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