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種跡象顯示:臺灣不論由生產端到消費端,都進入了一個美學經濟體的新社會。愈來愈多臺灣人因自己「無法審美」而焦慮。你跟得上這股美學經濟的浪潮嗎?詹偉雄(數位時代雙週總編輯)1961年生於臺灣豐原,1985年畢業於臺大圖書館。書摘:

  1. 商品美學的三元素客觀地構成了商品的美學符號,使它能與消費者心中的「理想化白日夢」來進行一場場激情的對話。這三元素建構了你對某一商品「美,或不美」的判別基準:符號的組合、符號的排序、符號的歷史感。

  2.  

    魔鬼都藏在細節裡。 
  3. 包浩斯建築師凡德羅(Ludwig Mies van der Rohe)的名言:Less is More(少,就是多) 

  4. 極簡主義所做的就是「縮減符號的組合與複雜度」、「將哲學意向做為第一排序的符號」、然後訴求「消費者在產品之中協同合作地生產美學感受」。

  5. 安藤忠雄邀請參觀者在他的建築中不要只顧拍照,而應靜靜觀察著陽光在空間裡移動的軌跡。

  6. 歐洲人的收入哪裡來?他們賣紅酒、賣賓士、賣「貝克漢」、賣羅浮宮,甚至賣「自己的生活」。每年數十萬日本人遠道到法國南部的普羅旺斯 (Province) ,陶醉到連買把「鄉間的泥土」,都覺得此生此行死而無憾。
  7. 日本人汲汲追求「美學」的學習和體驗,商業化的深度無以倫比。歐洲人根本不必像日本那樣,用謙卑學習的高度內在紀律,來把美學「產業化」,因為─歐洲人的生活本身,就是美學產業。
  8. 日本美學經濟體是「和諧」的,歐洲經濟體是「原創」的,都是我們可以參考的每天生活方式,這兩種「美學經濟體」創造了世界三分之二的國民生產毛額。全世界的經濟強國都擁有自主的工業設計能力,國民所得二萬美元以上的富裕社會,沒有一個不是創意產業的社會。

感想:

  1. 乍見書名「美學經濟」,會以為這是經濟學的論訴。讀著讀著...由作者的辨證中發現教育哲學的思維隱身其中,用另一種角度看待現今的教育制度與現象,似乎未來的方向越來越清明。

(閱讀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avidw6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