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下定決心把2006年入手的D200送進廠了,原本寄望技師會在報價電話裡告訴我一個天文數字,讓我找到理由換新機。怎麼技師除了檢查我送修的故障情形之外,還把我認為「尚可以」再撐一段時間、不影響使用功能的「小問題」也一一提出來,然後報了一個有點痛又不會太痛的價錢,讓我只好照單全收地同意修理。工期需要3至4個星期,於是我進入了沒有相機的日子...如果這段期間安分地在辦公室裡上班倒還好,問題是...天氣這麼好,應該上山晾曬一下心情...也只好拿著 HTC 800萬像素的手機頂替。

谷關七雄名氣響亮,但附近除了這七座名山之外還有許多值得一遊的山嶺也是我希望能夠一親芳澤,當然難度不能太高,這才適合說走就走地隻身前往,在我看來...阿冷山就是這樣。
阿冷山,海拔

,位於和平區之裡冷部落,海拔1540公尺,有一顆編號1546之二等三角點。登山口與唐麻丹山登山口分距裡冷溪兩岸,唐麻丹山之登山口谷野會館外之同心橋畔,而阿冷山之裡冷溪畔登山口則須過了同心橋後右轉,沿著裡冷前行,直到馬路盡頭裡冷探索園區旁的小路進入。
網路上熱心的山友們撰述豐富,但描寫登山口多半說登山口必須涉水,讓我一直以為響由此攀登阿冷山必須「涉險」,不免躊躇,隨興之間還必須挑個不會遭遇山洪爆發的好天氣,免得陷入進退維谷。
這次,真是鼓起勇氣...這麼好的天氣不走更待何時?


8:15
沿路補給飲水、包子,再從台八線彎進裡冷部落,直抵谷野會館外的同心橋,過橋右轉,沿著裡冷溪畔的產業道路前進,發現裡冷探索園區與網路上眾多山友所稱的圍籬原來是路的盡頭,往裡面就是防汛道路。








8:30
最終的盡頭就是登山口的重要指標...攔沙壩,路面變成溪底的碎石路,且已經開始逐漸被芒草佔領,我開始後悔因為怕熱沒有穿長袖襯衫,只得低頭轉身用背推出去路,但還是不免被芒草畫到。
上到壩頂,再往前行芒草越是密集,所幸沒多遠就下到滿是石頭的河床。
右邊就是「第一登山口」,果然陡峭,有點高度又撲滿碎石,令人萌生退意。第二登山口必須再往前,但現在看來第一登山口是處凸出的岩盤,與裡冷溪溪水激烈地抗衡,因此根本沒有丁點緩衝地帶,所以才有第二登山口必須涉水方能到達的說法。
我選擇拉著繩索爬上碎石坡。



8:39
沿著河岸走幾分鐘發現第二登山口,下方的溪水滔滔,不禁慶幸剛剛的選擇是對的。
在第二登山口就必須右彎上坡,我一不留神還直行幾步,到覺得不太對勁才回頭找回上山的步道。
後來走完步道全程,深深體會阿冷山的裡冷步道大概因為走的人不多,幾乎順著稜脈直接上切,絲毫沒有谷關七雄之字形的登山步道模樣。而且一路在林蔭下穿行,落葉、倒木、雜木掩蓋路跡,如果不認真地辨認眾登山社留下的布條,實在很容易走岔,我就有好幾次回頭才在樹林裡找到正確的方向。


阿冷山一點都不客氣,登山口開始就攤了一條粗麻繩在山坡上,除了一小段應該是部落裡居民維修取水管的小路,陡上、借助繩索...反覆地在不明顯的路跡攀爬上稜脈,經過一小段緩坡,又面臨另一段陡上,應該就是這一路的寫照。



8:54
遇見這棵大樟樹,奇特地在離地面不滿二公尺的地方分岔,均勻地向上長出數枝幹。究竟是因為折斷而長出側枝,抑或是幾棵樟樹萌芽在太接近的位置而合長成一棵大樹?令人好奇。

9:02
一路的樹林,終於此時出現展望...這應該是東卯山,而山友在部落格裡說的谷關大道院還沒看見。


9:07
在稜線開闊處發現大量的玻璃瓶,幾乎被落葉掩蓋,分布的位置蠻廣,我懷疑這裡原來應該有居家或工寮。下方不遠處有圓坑,類似炭窯,是不是早期製炭人遺留下的?
歲月將玻璃瓶沖刷地十分乾淨,已不見任何標記,不過伴著還有廣口瓶,應該有許多年月。突然心裡有點毛...,加緊腳步。
再往上一點點,有人棄置成堆PVC水管...


9:31
樹林逐漸變稀疏,可以看見遙遠下方的溪谷...與白毛山登頂前的展望相似,有種快要攻頂的企盼...事後證明...這是阿冷山愚弄登山客,不過反過來想,這算不算冗長爬坡中的餘興節目。


10:06
站在芒萁與芒草間向遠方拍下一張張展望極佳的照片,此時鳶嘴山已由東卯山後方現身,向後向上拍下照片,我懷疑大樹下就是三角點,等走到樹下...我發現又被耍了。只得老老實實地再往上走。



10:34
過了展望點,阿冷山又賞以陡坡與密林,前陣子豪雨匯聚的水氣在林間尚未退去,幾株必須跨越的倒木都還潮濕。這株倒木上長出真菌像極了頭髮...會不會待會兒就變成黑山姥姥了。我小心翼翼地跨過去,心裡懊惱把相機送修,沿途錯失好多沒見過的物種...手機還是力有未逮。

攻到另一稜線,遇見丁字路口,沒有任何指標,右轉似乎有向下的趨勢,於是取反向...沒多遠,忽然在路邊發現「阿冷山前峰」的標示,標高1520公尺,無基石。阿冷山三角點應該就在前方...



11:03
過了阿冷山前峰,坡度漸漸緩降,終至變成急降...不禁懷疑,我是不是走錯路,阿冷山其實在後方,而這是南阿冷山過來的路?急降至鞍部後,又回復陡上,重拾回一點點信心,抱著姑且一試的心態。萬一不幸走到南阿冷山,那就當作多撿了一顆三角點基石,反正阿冷山應該就在阿冷山前峰反向沒多遠處吧。
準備放棄之際,就在腰繞過芒萁與芒草堆,那在電腦螢幕反覆練習,非常熟悉的金屬標示牌出現了...「台中縣登山會會山」...阿冷山。旁邊另有看來年紀不小的鐵網標示牌,我反覆尋找就是找不到任何針對路線的只是,只在往南阿冷山的路口看見模糊不清的標示,依稀可猜測出「南阿冷山」,時間卻無法判斷。
這幾天雖然晴朗高溫,但氣象報告不斷強調必須當心山區的午後雷陣雨,既然陷入狀況迷霧之中...我選擇放棄,反正山就在那兒,永遠有機會再回來。


11:43
趕著下山,喝了幾口水,沒享用早上準備的白冷包子就下山。
以前就深知「上山容易,下山難」的道理,上陡坡的時候只消克服呼吸與體力的負荷,反過來下山卻發現「路不見了」,雖然下坡較輕鬆,但體力也早已經在上山時消耗殆盡。上山時可以四肢並用,下山卻僅剩下雙腳單打獨鬥了。
從阿冷山下到裡冷溪的路程真要全神貫注,除了陡坡,還要隨時注意樹枝上的布條,一不留神就錯過。上面這路口,我在上山的時候還在心裡默默地提醒自己「下山要注意,這路口容易錯過」,結果..下山的時候還是錯過,直走到山巒沒路之處才驚覺錯誤。
:13:08
從隱隱約約聽見溪水到淙淙流水清晰可見,到最終看見波濤洶湧的裡冷溪,駐足看著溪水片刻,才又鼓起勇氣反向拉著繩子滑下碎石坡,阿冷山一路真是絕無冷場,充滿挑戰與驚奇。
從山頂出發沒多久,我想起手機有紀錄路程的 GPS 功能,平常用在慢跑的時候,只是去程與回程經常數據懸殊,只是抱著姑且一試的心情,按下記錄功能以供參考。結果,到了登山口卻發現應用程式當機了,只得忍痛重新開機。幸好,數據還留下來...3.25公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avidw6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