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來到舊泰安車站,不知道是因為非假日?還是人潮已經散去?小村落的街道冷冷清清,不過這樣也好,少了人群,多一分漫遊。

泰安車站舊站建於1910年,始稱「大安溪信號場」,作為火車避讓、交會之用,1912年升級為「大安溪停車場」,1920年改稱「大安站」,1954年再重新命名為現今之「泰安」。元有車站為木造建築,1935年墩仔腳大地震中震毀而依現今之模樣重建,在場站北側山腳下有當時為紀念而設之「台中線震災復興紀念碑」。

從泰安街上進入洗石子的泰安車站,裡面因為社區共同維護而乾淨,只是似乎比起以前更空曠。過剪票口,必須穿越地下道,才能進入因遷就山谷兩側高層而興建的月台。走上台階,月台頂棚由鐵軌製成,而柱子上懸著一段鐵軌,印象中就讀的小學在辦公室外面也有一段,以前沒有電子鐘的時代,下課鈴聲就由工友奮力地敲響鐵軌,想必這一段鐵軌的用途也相仿...列車進站、出站就由鐵軌「噹!噹!噹!」的聲響來提醒。

走下月台,順著鐵軌往北可以到「大安溪鐵橋」,尚未出站區的右手邊可以看見砲彈型的「台中線震災復興紀念碑」,日文碑文依稀可見,下方亦有中譯文:「昭和十年四月二十一日黎明,大安溪中流出現激震,造成官營鐵路台中線前所未有之慘禍。災情波及海岸線之一部分致本島南北交通完全杜絕,緊急應變策施僅打通海線,台中線碰巧接近震源,且一部份在斷層線上,特別涉及橋樑溝渠築堤軌道諸建築物、通信線路等許多設備毀損,尤其在本島鐵路據天險地勢之十六分、后里間所有七處隧道,三座橋樑悉數受到致命性的損害。以後三年間此區間之列車停駛,施行重建工程之主要處所是窿垠、苗栗、銅鑼灣第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之十二隧道後龍溪魚藤坪溪內社川大安溪之四橋樑、苗栗機關庫、銅鑼大安站建築本體和諸建築物等工程費總額達到三百二十八萬圓。隧道橋樑工程以周密的計畫期望儘速完成,但工程中再三遇到不可測之障礙,中日戰爭突然發生,工程材料蒐集困難,致工程招致全面性的延遲,昭和十三年七月十五日台中線終於竣工通車,茲敘訴重建工程之概要做為震災復興之紀念   昭和十三年七月 建設改良課長從二位勳三等 小山三郎」



再往上走一點,鐵軌開始向左彎,彎到底就可以看見大安溪和鐵橋了。而左邊有一支線往下彎去,彎進一片茂密的樹林、芒草堆中,而且有張白色牌子「一度停車」,這指的是火車的司機員在此應該停車。如果順著主線往溪邊走去,發現這支線越來越矮,在與鐵路主線交會的道路前終於出現止衝擋,這應該是條調度車輛的避車道吧。




最近在報紙上看見,似乎地方有意以觀光名義復駛舊山線,所以在泰安車站裡看見月台邊的綠燈亮著一點也不意外,可惜越往站外走,兩旁的號誌似乎損壞得更嚴重也更誇張。
看見大安溪鐵橋,還要走過數公尺高的鐵橋橫越馬路,橋上雖然鋪設鐵板,不過枕木間還是可以看見呼嘯而過的車輛,膽小的人就此打住等同伴原路回來吧。走過去沒問題,但如果要在上面取景、回身,說實在話還是有點「動作遲鈍」。


這一天,不知道為什麼?原本鐵門深鎖的大安溪鐵橋竟然未設防,好像踩著鐵板、跳著枕木可以一路走到北岸去。為了取景,我嘗試著往前,不過畢竟我們的工作不需要高來高去,隨著離地面越來越遠,腳底也越來越麻,拍了幾張就折回來了。站在橋頭往西遠眺,新山線就在下游,且橋上正有兩列普通車交會著。

逛完鐵橋,我順著堤防走上村子外的小路,如果只是原路折返實在太糟蹋這個小村子了,所以我們在廢棄工廠旁的小台階下堤防,邊賞櫻花邊回村子。我發現,這裡的房子多半都還保留石棉製的煙囪,有些在煙囪口會焊只鍋子防雨,太陽西下,有些煙囪開始冒出炊煙,燒材的味道彷彿把時間拉回十數年...我想,這真是個悠閒漫步的好所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avidw6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