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廟到龍崎,地圖上短短一段,而且沿著省道看來路況單純,但...事實卻不是如此...尤其,我對月世界的認識僅止於「光禿禿的山丘與土雞城」。月世界我曾經來過,但當時領隊的朋友將我們領到一處光禿禿的山丘前面,而且車子借一處「土雞城」前空地停放,所以對月世界的印象...以為這只是十幾公頃的範圍而已。

從省道彎進來,我想我是走錯路了...因為路口「八零三高地」的指標實在比「草山月世界」明顯豈止十倍。順著往高地的路走...路越來越窄,而且上山的路越來越詭異,叉路叉得一點也不按牌理出來。我翻過山幾乎快到南化才又折回,路勢沿著稜線穿梭,直到「八零三高地」的指標指向身後,才驚覺...走錯路了。在中部,這樣的路意味著「山越來越高」,而且可能就在某個果園鐵門前結束。但最後...在一處尚未營業的土雞城門前發現遠處灰白起伏的山巒,同時也找到坡度驚人向下的產業道路,一路陡降到月世界的「大峽谷」。

我不知道你對大安溪峽谷的認識有多少...而我認知中的月世界就是那樣的地位,顯然...我錯了。月世界滿布泥層,雨水不易被吸收而容易造成表面逕流,侵蝕極易崩坍的地表。這樣的地質顯然是這一帶的特產,所以我從看來廢棄的大峽谷景點一路往外,發現月世界這片土地並非真如光禿山丘那樣寸草不生且乾燥。山丘之間的凹谷蓄積不少水分形成河流、水塘,當地人的農作、生活就存在有限的平地裡,香蕉、冬瓜...之類作物充斥其間。有趣的,平地往往低漥積水,房舍必須建築在稍高的土地上,但土地卻極易龜裂,因而當地人似乎也以木屋等可以移動的建築物來棲身。











越往外,基礎設施就越接近台灣其他地方,橋樑、道路、攔砂壩、坡坎...這些人們真得在月世界裡生活,而且已經發展出如何與惡地和平共處的方法。對我而言,「月世界」是地質、是景點、是特定區域;對他們而言,「月世界」卻應該是一種「生活方式」。而且,這樣的惡地似乎也提供了動物另類的棲身之處,我發現老鷹會沿著山丘低飛,找到特別乾燥的稜線,然後再稜線上方捕捉上升氣流高飛...。
最後,在岡林教會的T字路口,我大大一圈地繞完月世界...帶著重新認識這裏的心情。有朝一日,就像公視紀錄片裡說的,地質是一種現象,他開始侵蝕而生成,但一旦開始生成也就註定有一天也會消失。車子邊開...我卻發現,外面的村落似乎也有相同的地質,是不是風水輪流轉?等月世界被侵蝕、沖積成平地之後,這裡的平地也會開始陷入另一個月世界的輪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avidw6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