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覺得「蛙蛙日誌」可以改成「達悟蛙日誌」了,蘭嶼四天的旅遊竟然分門別類寫了這麼多天還沒寫完,自己都覺得是不是「拖平」拖得過份了?但是每次要將照片束諸高閣,再瀏覽又覺得有什麼東西沒寫完整...所以又跑出「蘭嶼‧%$#&」續集。

第三天,天是灰的,雲把蘭嶼的天空團團遮住,該不會我們將遇上蘭嶼的下雨天了?手裡握著蘭嶼阿公遞過來的維士比,心想,「算了!既然是陰天,拍不出好照片,那就喝維士比打發時間好了。」
野銀部落大概是全蘭嶼將傳統部落保存得最完整的村子,從民宿的頂樓涼亭下望,整片的傳統地下屋,屋頂全包上黑鴉鴉的油毛氈防水,湊巧搭配海的藍與山的綠。清早,由領隊帶我們拜訪老人家,參觀蘭嶼的傳統住屋。



來蘭嶼之前收到注意事項,裡頭寫著別衝著居民亂拍,要拍照一定要徵得同意。所以,雖然在路上遇到好多好鏡頭,都忍住毛毛的心理放棄。能進到傳統部落與達悟阿公、阿嬤坐下聊聊天,並進到她們家裡參觀實在是難淂的經驗。傳統蘭嶼住屋分隨三大部分:主屋、工作屋與涼亭;涼亭是社會性的區域,通常外來客就在這裡接受主人的招待。涼亭外有三顆立起來的大石頭,一開始了解作用,一屁股就做到石頭上面,來才知道這是席地而坐的靠背,角度還放得巧,可以讓坐的人輕鬆地倚靠。阿公阿嬤只能講簡單的中文字彙,大部分時間都在比手畫腳與猜測,但拿起手中的維士比說:「乾杯!」阿公會哈哈地開懷大笑。當然,乾杯是裝腔作勢。每一家每一戶就以石牆為界,牆上則就是漲滿青草的部落小路,我拍著拍著忘情地往部落深處走去,阿公忽然招招手示意:別到別人家去,原來當客人還是得有分寸,沒經過同意可別到處亂竄亂拍。當阿公一說,他身邊的小狗竟也靈巧地走到我身後,跟著我走回涼亭,看來這狗也很盡職守護家園。


主屋必須下台階,在涼亭、小路是無法窺得屋內的動靜,因而這算是主人的私領域,如果沒有主人帶領或同意是不可進入的,而我們在領隊帶領下得以進入屋內。因為阿公阿嬤還住在屋子裡,所以一切擺設還十分生活化。屋子高度不高,進入得趴下來,難怪前幾天聽民宿主人說:老人家不習慣現代化的房舍,覺得屋頂太高了沒有安全感,夜裡難以安眠,所以還是住在傳統屋裡頭。屋內共分三層,最外層是煮飯、一般家事區域,擺著瓦斯爐、電冰箱等現代化的家具;中層是主要的起居區域,吊著山豬牙、羊角與男主人的刀,牆上還貼著「天主保佑」的海報,這讓我想起蘭嶼的拼板舟上除了傳統圖飾之外,在船頭也出現現代信仰的十字架,可見文化的遞移在物質的、生活的各面向正悄悄地改變蘭嶼的外貌與內在價值。在中層的一角,還擺著男主人的藤盔與戰甲,後來阿公還大方地拿到涼亭,讓大家試穿試戴並一一拍照。另外一邊擺著大釜,用石頭架著燃燒木頭煮東西,這讓原本裡頭就不太通風的環境更加悶熱,不一會兒就滿頭大汗,難怪蘭嶼人喜歡待在涼亭。最裡層,也是最高的一層是儲物間,同時也是薰飛魚的地方,可惜我們來得不是時候,裡頭空蕩蕩沒有半條飛魚。







走出主屋,旁邊還有間工作間,我只在門口張望,這是主人與家人、親戚的區域,沒有人帶領也就不敢擅闖。

步出部落,每家每戶的屋頂似乎都與現代化房子一樣,在桿子上裝著寫「原住民委員會」的衛星天線。這現代化的設施與房子顯得格格不入,但他正慢慢入侵中。
隔壁一家將傳統住屋改成民宿,觀光客在住家周圍拍照,我忽然想到,在蘭嶼這樣的居住文化還能保存多久?老人家習於如此生活方式,但年輕一輩呢?大概他們寧可留在現代化的房舍之中。將來老房子就留下來當作文化的指標、古蹟,或者改裝成民宿讓觀光客體驗,而又有多少觀光客願意居住在如此低矮、悶熱的房子裡?還是主人將順應觀光客的需要修整內部,放低地板、加裝冷氣,只留下黑黝黝的屋頂與外牆?我很慶幸能夠在主人仍舊生活其間時前來拜訪,親眼目睹、體會這樣的生活,而不是像參觀博物館,看著被整理、擺設妥當的傢私、文物,聽導遊娓娓訴說地揣摩...強勢文化、生活習慣入侵無可避免,即便如我們生活在台灣還是不免不斷變移,當然不能干涉、期待蘭嶼不做選擇,只是會感嘆,一個文化的改變...改變掉我們讚嘆、欣賞的那一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avidw6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