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走大馬路,總是會有些驚奇等待我們發覺。從集集到竹山可以走省道,也可以慢慢地循著台16甲線的雙線道彎到竹山。在社寮國小與社寮國中之間,無意中發覺「歷史建物_甘泉井」的指標,好奇心驅使沿著投43縣道進來,路很小,不過還比上次鑽到樹林裡找尋「化及蠻貊」還大些。

投縣這些歷史建物似乎都隱身在羊腸小徑裡,越走越令人沒有把握,僅餘一部車寬的道路彷彿隨時一個轉彎就是盡頭。我在一座古宅之前回頭,想...我應該錯過了什麼,幸好走到半路遇見婦人在家門口晾衣服,一問之下,原來我們已近在咫尺卻回頭。再度回頭,堅定信心往下走,終於在一個上坡前找到紅色油漆書寫的「甘泉井↓」,莫非甘泉井已經被埋進柏油路面?抱著姑且一試下車尋找,原來是位於路的對面,不明顯的護欄缺口下方,由我那個方向前來根本就無法發現。

甘泉井相傳是圍剿林爽文時,清將福安康所鑿,井直徑三尺,深四尺,終年不凅,水質清澈,為當地民眾重要水源。光緒元年,總兵吳光亮開發八通關古道經過此地,引而甘之,所以取名「甘泉井」。由路肩下到山溝底,井用水泥版半掩,井裡水質看來還十分清澈,而且有居民取水之抽水管線。我們一步下台階,剛剛路邊預見的的兩位小朋友一溜煙跟著下來。還在觀看解說牌,兩小朋友立刻在一旁石頭公前點香遞過來。十分訝異地問他們,原來他門就住在上頭樓房,阿嬤有交代,如果有人來參觀,兄弟倆可以充當解說員兼廟公。看來牠們十分盡職地準備香火,待我們頂禮完成立刻開始介紹。解說牌說的是歷史;小兄弟則是活的現代史,這井裡的管線果然就是他們日常用水之用...。說著說著,小朋友還說如果道路對面的荷花田垂釣,小心釣到池裡的大虌。我狐疑地問他:那水池可以釣魚?是他們家的嗎?他天真的回答:不是,不過還是可以釣。小朋友還可愛地說:爸爸因為被問路問太多次,所以拿紅色油漆在坡坎塗上「甘泉井↓」....。兩小傢伙實在太可愛了,頗有地方文史大師的風範,不知道等一下如果問他晚餐吃什麼也會據實以告吧。既然如此熱心,順道再問小路通往何處?小大師竟還可以清楚地說:往上會遇到墓地,選往左的路就可以回到台16甲線了。

看來這甘泉井...靠這戶人家、兩位小朋友,假以時日一定可以由「歷史建物」升格成「古蹟」呢!邊說邊走回路上,看看荷花田、瞧瞧山勢,小朋友認真地跟著繼續解說...只是已經變成社寮國小的學校生活了。我想,可能暑假以來我們是第一組來此尋幽的觀光客,所以他們打算把準備兩個星期的素材一古腦兒通通倒過來。盛情難當,趕緊讚美他們熱情、懂事後發動引擎,繼續我旅程,否則天黑了都到不了溪頭。

南投縣政府文化局文化資產守護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avidw6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