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東風自行車道,來這裡晨間散步滿足身體新陳代謝與心靈反思的需要,陽光、鳥鳴與閒適能排解累積將近整星期的疲憊。邊走邊點名,起點處的麻雀、0.2K處的樹鵲、霍香薊花園的斑文鳥、2K處的環頸鴴、鷺鷥與灰鶺鴒、高壓電線上的大捲尾,不同里程有各自的發現。

這幾天的極限到4K處回頭,汗流浹被帶來暢快之感。今天來得比較晚,不過該打招呼的一個也不能馬虎,讓車子先回去,待會兒安步當車,嘗試一下走路回家的感覺。

我習慣將車停在「补子車站」,所以今天回程由补子車站到快速道路這段很就不常經過。這一段算是後期的設施,可以感受到更多雕鑿的心意,欄杆、街燈、植栽...有更多美感。但幾次拿起相機卻猶豫了,因為沒有足供烘托的背景來支撐畫面....。

一直認為東豐自行車道是台中縣近幾年來推展「兩馬文化」,較得天獨厚且成功的部份,假日遊人如織,創造不少商機,就由兩旁如雨後春筍般設立的咖啡Bar、自行車行可以看出。但也可以感受到商家競爭的激烈:從路旁揮舞交管棒的工讀生,積極主動地詢問;到開始侵入車道的布條、旗海,越來越強調鮮豔、明視度;不同文化層級的音樂,兩家相鄰的咖啡Bar卻傳出莫札特與江蕙的聲浪衝突;原來這裡最足以傲人的田園風光,已開始一塊一塊的化身為鐵皮建築,成為餐廳、車店、賽車場、庭園咖啡....「商機」讓天際線快速的挪移幻化。

我在蓬勃的背後看到缺乏整合的危機,因為店家汲汲營造美的感受,同時隔壁的店家卻可能只是用半塊瓦楞紙、隨意的字跡寫上今天的菜色。彷彿有種置身菜市場...傳統技藝展場的庸俗。

這時候的自行車道是不是應該有「總體營造」的觀點,像是東海國際街的作法。將店招統一,看是採行精緻的鍛造或粗獷質樸取向,合理大小、搭調的顏色,讓遊客看到路樹四時變化的美景,而不是仿效高速公路兩旁越來越多的「T霸」,粗魯地遮蔽四周美麗的視野。或是規範車道兩旁新建建築的顏色,紅瓦白牆、藍瓦白牆...用顏色來集聚力量,彌補建築物質感、風格上的重大缺陷。商家自律,禁止以布條、私家看板入侵公設車道的範圍,維持原有設計的格調,偋棄「夜市」經營模式;也可以由公家派出環保單位,對不當的宣傳看版、布條做拆除沒入、甚至開單告發的稽查。如此才能維繫品質與格調,吸引更多客層,以細水長流的細緻文化來取勝「殺機取卵」的掠奪。

當然,店家的財力、理念會是凝聚經營共識的最大阻力。財力差的會急於回收成本,不願再做投資;財力佳的以時間換取空間,砸重金塑造風格迥異的優質空間,等待財利差的倒閉,慢慢吞蝕市場。可是這樣任其自然的發展,這條步道會不會步入許多知名登山步道,被民眾搭構帳篷佔地泡茶、唱卡拉OK,將原有氣質扼殺的後塵。如此一來,政府好不容易窮數年之力的投資,會不會最後變成僅供在地民眾運動的社區公園,而不是吸引人的「觀光景點」。

我住在附近,慢慢地這裡已經成為我的生活一部分,也可以說它是我家的後花園。我有私心,捨不得看到因為商業化而導致沉淪。由衷地期盼公家單位在建構完成硬體設施之後,能以更積極有效的軟體策略來凝聚共識與經營。讓多年之後,我們還是能夠擁有一條驕傲的、自然的、藝術的自行車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avidw6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