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中山高速公路莫名的雙向大塞車之賜,我沒事先做功課卻又能參觀如此精緻且感動人的展覽,甚至利用機會再去了第二次。

在古典的展覽風格上總是希望我們穿戴整齊,在展場內不坐不臥,尊重作者的智慧財產...不拍照。
但當我邊展館外的椅子究竟想要表達何種意象邊往入口晃去...管理小姐立刻擋住去路,指指地上的三角立牌,請我先到落地窗前的鞋櫃脫掉鞋子。那天,我本來沒打算看展的,腳上踢著溯溪鞋、沒穿襪子就開車北上,一脫下鞋子就是光腳ㄚ...你有光腳ㄚ看過展覽嗎?對我而言,這是第一次...。直覺得好笑,脫下鞋子,有人跟我一樣光腳ㄚ、有人穿短襪...親切的感覺就像進到臺灣人慣常的家居生活一樣。

 

還嘗試著在介紹牆上了解這新鮮的展覽...門外,響起悠揚的聲樂,趕緊與其他觀眾匆匆忙忙地回到外邊,也顧不得光腳ㄚ踏到穿鞋的空間裡,不過這有點像家門外發生了新鮮事,我們有時也會來不及穿鞋...惦起腳尖出去查看。
美麗的聲樂家正對著坐在木椅子上的一位男士唱歌,而她背對著立有禁止觸摸標示的木頭架子,架子上就是她的伴奏音樂撥放器。歌聲迴盪在美術館偌大的空間,再加上聲樂家強而有力的共鳴...連站在男士身後的我們,都被李先生待客的熱情緊緊地籠罩住。樂曲,僅取其精華一段,演唱完後歌者對著男士深深鞠躬,立即轉身漫步展場與門廳,她隨機地要去尋找下一位幸運的觀眾。我很想體會一下坐在木椅子上聆賞美聲的幸運兒心情...可惜,恐怕我打扮的模樣並無法吸引歌者的注意力。

 

原來,這個展覽的每個展題都強調與觀眾互動,彷彿我們都是拜訪李先生家居的訪客。
彎進展場右邊第一個主題「補裳計畫」,觀眾可以拿著衣物、布飾來補綴,由李先生以顏色繽紛的色線與方式來補。絲絲縷縷...補綴過的衣物連結了衣物主人與補綴者之間親密的關係,大部分補綴發生於家人親屬之間,當然花錢也可以請人代工,但生活裡...多半是由母親這樣的女性長者來為家人服務。也因此,透過縫縫補補的行為,觀眾與李先生間就像牆上各色絲線一樣發展出不同的「關係」。

 

 

有些展覽行為隨機發生,並不是每次都能幸運地體驗到每一個主題的美感,尤其當停留的時間不夠長。也正如此兩次的造訪欣賞我都有新奇的發現...。
「魚雁計畫」有三座類和室的小書房,由李先生對外祖母思念為發想,鼓勵觀眾進入書房中,利用提供的紙、信封、事務工作慣用的黃色鉛筆,寫下信來。可以給親人、朋友,甚或是公開在架子上給其他人觀閱,寫下「感謝」、「原諒」、「悔悟」。如果寫了地址封緘,主辦單位也會協助我們寄出。我愛寫信,但多半寫給自己...所以,我也在這裡寫了信、也封緘了,當然...寫給自己的不需要封緘,只是我一直還沒有收到對方是否收到信件的消息...後來的經驗裡,我相信她收到了,我不想證實、也不需要證實,重點是在這個展覽裡參與了一件原本就愛的事情。
也許,你也可以把握機會,就算是給自己一點參與藝術的機會,而不需要帶太多的情緒...如果你只想這樣。

 

在第一次觀展,這個主題只是地上用紙張摺出的圍籬圍起的一堆稻穀而已。我蹲下來觀察許久,因為她與鄰近的兩個主題完全不沾邊,至少我參不透他們之間的「關係」。甚至,在紙圍籬外發現一顆穀子,我都極度地耐住性子不將它撿起來丟回堆裡,唯恐這是藝術家刻意的安排,而我小小的舉動會壞了那美的氛圍。
直到第二次來,我又逛完一次展場,站在床邊...沒錯,是床邊...考慮著我該不該拿起紙條投進箱子裡報名與藝術家在展場裡過夜的活動。穿著劇場常見素衣的小姐,彷如反握著關刀地提著一支掃帚,一步一步慢慢地...穿越展場。該開始,有蠻多觀眾經過她身邊而未察覺,只當她也是觀眾之一,但專注的表情、劇場式的肢體動作、步履移動時發出的鈴鐺聲讓我耐住性子地亦步亦趨。她步速很慢,慢到不容易發現她的存在,也慢到必須花很長的時間才能抵達展場另一端的稻穀堆邊。
她,將白色紙圍籬取開,放進一邊神秘的木箱子裡。用掃帚來回地撫觸稻穀,然後繞圈子地將它們掃開,一次一次,漸次地擴張,又一次一次,漸次地收攏成原來的模樣。我忘記看牆上的說明,這個主題是什麼?表現的觀點為何?完全都不清楚。但...現在回想起來,那感動記憶猶新...我想,如此也就足夠了。帶一點遺憾...我至今仍不明瞭,為什麼她沒將白色紙圍籬圍好就又往回走了?

 

最後,我們即將走出展場...最後一個主題...每一位觀眾離去前可以挑選一朵鮮花,在下一段旅程中隨機地送給一位陌生人...。關係的擴散,由李先生的展覽而延續出去,一種詩意且浪漫的安排。我並沒有取花,我並不習慣以如此的方式邂逅陌生人。不過,寫下這樣的文字,我懷疑其實我的靈魂已經趁我不注意的時候偷偷地印記了一朵花了。

其實,我不該說太多的...,對於這麼一場值得走一趟台北的展覽。而我羨慕台北能有這樣的展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avidw6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