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東大寺地方大?到了金閣寺,怎人與人之間的距離都僅有咫尺?

在日本,遊覽車停車場有個有趣的動態管理方式。他們並不畫一格一格的停車格給遊覽車,而是劃出一長條且編上號碼的「停車道」。後來的車子排後頭,當前方的旅客上車之後,所有的遊覽車就分車道依序地往前挪動。所以司機與我們約定的是「停車道號碼」,等參觀完景點回到停車場,找到停車道號碼,還得走進車陣前方找到搭來的遊覽車。因此,在熱門的景點,日本司機相當辛苦,不只遊客下車後還不得休息地挪動車子;還因為深陷緊密的車陣之中,也吸進不少不健康的汽車廢氣。

在金閣寺,不只是遊覽車塞車,寺前的入口也「塞人」。此地夾雜著各式口音,大陸的、香港的、東南亞的...我想,在這裏面日本人應該算少數民族吧。
領隊領我們進門前,先就著巨型平面圖解說稍後的參觀路線,提示該停的重點,同時告訴我們...他會在重點位置站立,當我們見著他...就往她指的地方擠進去就是。

金閣寺又名「鹿苑寺」,為鎌倉時代西園寺公經所建。1394年,幕府將軍足利義滿取得所有權,且大興土木改建。1397年,足利義滿將「北山第」改為「北山殿」,並在此出家修禪。死後,其子請夢窗國師開山,將北山殿改為禪寺,以足利義滿之法號命名為「鹿苑寺」。其實,後世的戰亂已將鹿苑寺內大部分的建築物毀去,僅餘主建物「舍利殿」。卻在1950年又因見習和尚林承賢自焚而付之一炬。現今所見之舍利殿,是1955年依原樣重修。且於1987年重貼外壁金箔成為今天的模樣。


一進庭園,舍利殿金碧輝煌屹立於湖對面,幾乎所有的遊客都會在湖這邊取的絕佳的攝影角度,遊人不僅如織,應該說是鋪天蓋地。轉進來是片小空地,並無其他出路,需勞動寺方派了工作人員站在轉角管制進出人數。即便如此,想找個空隙拍照還必須耐住性子等待,還得技巧性地靠在欄杆,探出頭去...才能避掉鑽動的萬頭,拍出幽靜的氛圍。難怪寺方多處圍起欄杆,阻擋過於熱情的遊客太接近。


「陸松之舟」據說是足利義滿最喜愛的的盆栽,有如風帆一般。遠遠望去,松樹似乎也已經落地而植,歷經600年而碩大了。


我在行進間不斷地尋找...該如何表現,才能留住古剎悠遠的歷史意象。這天的陽光還算配合...樹影、古牆、黑瓦...。
我也發現,日本的庭園喜歡以苔癬為被,緊貼地面...把的樹影烘托得十分婀娜。

步道在庭園裡蜿蜒,每一處角落都被主人賦予不同的趣味,像是足利義滿泡茶取水的銀河泉;因為有石阻卻水流而形似鯉躍龍門之姿,而取名的龍門之瀧。也可以在地藏王菩薩前擺上銅缽,惹得遊客拋擲硬幣,聽說...當硬幣擊進銅缽,發出「噹!的一聲,就如人們膜拜神明時擊罄而達致天聽。庭園裡每一走一段也可以回望舍利塔,拾取舍利塔賦予金閣寺庭園金碧輝煌的特殊景致。

在未開放的遠處,湖中還有座石塔為「白蛇塚。據說白蛇為足利義滿所獲,而白蛇亦與義滿之女共同生活,有一天他聽見女兒驚聲尖叫,以為白蛇要對女兒不利,於是衝入室內取刀砍死白蛇。後來發現,其實足利義滿的女兒尖叫是因為遭逢危險,而白蛇前來搭救,怎知卻陰錯陽差而喪命。足利義滿得知之後,後悔當時的衝動,也為了彌補...於是在園中築塚葬了白蛇。
神話,姑妄聽之。不過有故事,悠悠古蹟除了懷古,更加添忠孝節義之情。


 

繞過小山之後,來到寺後方不動堂,堂裡如名:供奉不動明王。不動明王是佛教裡與觀音菩薩、地藏菩薩齊名之神。而日本人認為不動明王有避免火災、鎮溫泉之神力,倒蠻適合恭奉在曾經遭遇祝融的金閣寺裡。
堂前掛了鈴鐺,參拜前先抓著粗繩搖響鈴噹以敬告神明...不過,這鈴搖響得有點技巧,且觀光客多半只是虛應、拍拍照而已。不知道不動明王是否仍理會這裡傳出的鈴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avidw6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