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來好笑,認識金瓜石神社是從電視上提神飲料的搞笑廣告,而且一直以為它坐落在九份山上的乾燥炎熱芒草堆裡。從太子賓館出來,拾階可以到達黃金博物館區的最上層,入口指標「金瓜石神社 600m」...這不措手可得嗎?區區六百公尺?心一橫,立刻放棄園區其他設施,也顧不得太陽已經西斜。

1933年日本礦業公司在此山腰建金瓜石神社,供奉天照大神,每年舉辦盛大祭典。日本戰敗撤離台灣後,金瓜石神社與其他各地神社一樣都難逃被毀壞的命運。自此,成為今日我們所見僅餘時住的模樣。
沿著參拜道攀登,雖然短短的六百公尺,但在酷暑中似乎沒有其他遊客願意多花力氣上來。拾階而上,讚嘆這台階的氣派與工整,似乎於此得窺日本人凡事認真的態度與對天照大神的虔敬。

不到十分鐘,我遇見第一座鳥居、石燈籠;花二十分鐘,終於右轉見到旗竿座與神社大門;然後從有點隱蔽的小樹林中穿越第二座鳥居,抵達神社。
神社已經毀棄,僅留下神社石砌基座與十根徒手無法破壞之石柱。有些石燈籠上的題字可以看出被刻意地淋上水泥,餘下字跡我辨認不出,只有斗大的奉納依舊清楚,我猜那水泥覆蓋的應該是人名吧!
神社基座是口方型槽,在靠山壁一方有開口。這應該與日式建築多以水泥、石塊墊高有相同功能,只是神社與台座設計結合。神社後方是絕崖,站在台座上可以鳥瞰金瓜石,甚至更遠的海面。神社朝向礦山卻背著海洋,與台灣傳統廟宇背山面海的方式很不相同,是因為相信神祈由海上飛來看顧著礦山嗎?









我從神社出來,又右轉上山。因為前面有幾個活潑的年輕人往山上繼續攀登,而且每完成一段就站上開闊處豪叫,速度很快。我一則想看看指標上750公尺的四號坑,另則想取得更高的制高點,那兒應該有比神社更美的景致。
礦坑前有一段窄泥巴路,我本以為這是參拜道的盡頭,沒想到兩個轉彎後又回到石階上,那泥巴路應該是年久失修崩塌掉了。最後,拾階變窄,路的盡頭還有地方政府立的大理石解說圖,字跡有點模糊。圖,似乎說明的東西太多,又要闡明當年的礦山規模,又想為登山客標示路跡,結果讓我霧裡看花,實在沒有把握在往上走會有什麼收穫。同時,也聽到那群年輕人嬉鬧的聲音似乎越來越近,我終於決定:回家做做功課,有兩、三天的機會再來好好的尋幽訪勝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avidw6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