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谷展覽趕在落幕前幾天終於看見了,與諸多前面的展覽一樣,主辦單位還是選擇「歷史博物館」。排隊買票、排隊欣賞...我們又訂了六個月的報紙換取贈票,一方面是因為報社的工作人員不斷遊說,另一方面報紙的副刊是兩個小朋友的最愛。
不用贅言介紹梵谷,即使對美術涉獵不深,藉由各天價交易的作品輕易可以揣測出梵谷在現代藝術的地位。會場裡,多數是素描作品,精細的線條構成令人讚嘆。但觀賞動線最後幾件油畫才令人深深覺得「值回票價」,即使精美的畫冊也看不出原來梵谷將素描線條柔和油彩厚塗。
但,展場萬頭鑽動,每件作品的欣賞卻是必須花費數倍時間來排隊,等待常常人龍緩慢的移動。歷史博物館的展覽場地在莫內來台之際已經證明不適合如此大展,有限的空間無法提供優質的展覽品質。加上大批的學生等待導覽而塞滿展場,甚至有些父母將幼兒帶進會場...,最後臨出會場前,主辦單位為了收益又將動線限制,致使不想購物的觀眾也必須在紀念品販售區碎步前進...展覽、購物均毫無品質可言。
我喜歡梵谷,買了四只馬克杯,問售貨員是否每日均如此盛況?答案是肯定的。而我告訴他,下次,無論哪位畫家的展品前來,只要是相同的經營模式...我都不會再來。

相較於梵谷屈居於歷史博物館,我覺得「蔡國強泡美術館」就幸福多了。

其實美術館外排隊的人隊並不亞於梵谷展,但一進美術館,展品的氣勢即震攝住觀眾。從「按摩浴缸」到....,蔡國強的作品氣勢令人驚訝連連。雖說梵谷與蔡國強不可相提並論,不過單就主辦單位對展場的經營,顯然梵谷的「精緻」無法被突顯而屈居弱勢,也易使人產生「優勝劣敗」的錯覺。
蔡國強生於中國,夾紐約美式畫廊行銷手法,將創意、想法排山倒海、鋪天蓋地宣傳。早在好幾個月前,在臺中誠品書局就發現她們用「誰是蔡國強」的購物袋來炒作話題,有步驟、有順序地介紹蔡國強。到了美術館,發現蔡國強用團隊、用行銷、用創意、用想法「佔領」了台北市立美...將他的價值成功地植入台灣觀眾的腦海裡,如果你對藝術的立場不夠堅定,其「同化」的程度及用力是不可抗力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avidw6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9)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