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了特有生物保育中心右轉,沿著台16甲線往水里,就在特有生物保育中心的圍牆盡頭,立著「化及蠻貊(ㄇㄛˋ)」四個大字...很令人莫名奇妙的標示法,等接近一點看見小字「一级古蹟」等字樣,誘使我立即迴轉鑽進小路裡一探究竟。

路沿著特生中心的圍牆往裡去,到了圍牆盡頭遇到看起來是下行到外環道的道路工程,也許是拓寬舊路吧,停車等待機會過去。旁邊的築路工人立即趨前來關心,他問我:
「有什麼是嗎?」
「這條路可不可以走?」
「不行。」
「那外頭有個一级古蹟的指標....」
他順手指著左邊更小的路點一點,我道過謝後左轉進入。路真的只剩下一部車的寬度,萬一對面來了車,可真要扛車子交會了。一路都在檳榔園中穿行,偶而遇到叉路就會出現綠底白字的「化及蠻貊」。很奇怪的標示法,因為「化及蠻貊」四個大字隱有「動詞」的意義,跟著指標是「要我們去化育蠻貊」?還是順著指標走,「蠻貊」的我們就可以被教化?這立路標的人還真懂政治模糊的藝術,對強勢文化、被侵略的民族兩兩都不得罪。

路的盡頭是民宅廣場,就在果園門邊一顆巨大石頭上就刻著「化及蠻貊」四個大字,上款「欽命布政使 衛署台灣兵備道陳方伯撫番開墾處」,下署「大清光緒十三年春雲林撫墾局委員陳世烈題」。原來清光緒十三年(西元1887年)時任台灣巡撫之劉銘傳積極開墾地方,集集當時為雲林開墾局(竹山)所管轄,在當時這路就是通往水里地區之主要通道。更早之前,清光緒元年(西元1875年)台灣南澳鎮總兵吳光亮修築台灣中部橫貫道(即現在所稱「八通關古道」)之「集集支線」就由此東進水里,只可惜古道只剩下百餘公尺了。







想要走到古道上緬懷一下,可是這裡有三叉路,第一條是個鐵門深鎖的果園;中間一條兩旁用石砌短牆圍成中間小路;左邊一條看得出來也是進果園,但至少大門敞開,落葉撲滿路面,踏起來唏唏嗦嗦,沒多遠就到了盡頭,或者應該就是它了。

這裡的人似乎喜歡用石塊堆砌圍牆作為界線,而且砌石的功夫十分了得,石牆砌得四平八穩且以漂亮的角度向後傾,小路就在牆中間穿行,感覺遠別於我們台中地區以綠籬圈地的習慣。路小,丈量一下,車子 應該過不去,所以走了一段就放棄一窺究竟的念頭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avidw6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