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浪是地名,也是一種生活方式。早期台11線公路尚未開通,人們南來北往得沿著海岸,隨著浪頭稍歇、跳上礁岩,一關一關的跳過浪頭向目的地前進,久而久之跳浪成為地名;也有人說,台11線開通之後,沿著公路可以看見峭壁下方的浪頭拍打,行車就像在浪頭上前進一樣;於是乎,台11線截彎取直後,隧道也沿用詩意的舊地名「跳浪一號隧道」、「跳浪二號隧道」...地命名。

民宿老闆告訴我們:過了跳浪隧道,從水璉國小對面的小巷子進去,就可以到跳浪海岸。正確地說,這條路穿越部落,接通海岸的海巡班哨,可以來到佈滿釣客的月牙灣似沙灘。班哨左邊勢溪流出海口,想必淡水與鹽水交接吸引不少魚群,釣客們也跟著被吸引過來。這裡的釣客大家似乎都約定好了,將鈴木的小吉普車開進沙灘,再撐開海灘椅,靜靜地在車子的陰影下等待魚兒伴著海水雷霆萬鈞地上鉤。

也許不巧正值漲潮,還是這裡的海灘本來就陡淺,總覺得站在沙灘上就像鑽進浪頭底下。高潮線上,海浪反覆地將海裡的雜物推擠上岸,沿著線...除了吉普車外,就是緜延的漂流木。木頭堆裡還夾雜著被釣客棄置的小魚與來自遠方的漂流物...幾次到海岸散步,最常見的就是對岸的魚具浮球,標示著耐水深度、製造省分...在海巡班哨眼皮子地下,他們也悄悄地偷渡上沙灘。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avidw6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6) 人氣()